小悅悅父親擔不起慈善公信之殤

時間:2011-11-04 10: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日前,佛山女童小悅悅遭碾壓事件引發關注,其家庭收到了來自各方的善款。小悅悅不治身亡後,其父王持昌決定將善款捐出。但隨後,王持昌接到了大量短信電話,除求助資訊外,不少人質疑善款去向,指其斂財。王持昌稱這筆善款如今對自己而言,已經成了燙手山芋。(央視《新聞1+1》11月2日)

  小悅悅離世後,如何處理捐款引發世人關注。對此,父親王持昌表示,各地捐來的善款將會通過慈善資助或者其他方式,捐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眼下,他正在逐步兌現自己的承諾,繼第一筆善款6萬元捐給廣東茂名白血病患者陳良發之後,又向在北京住院治病的安徽貧血女孩李惠千捐出善款3萬元。以捐出善款的方式進行愛心接力,讓小悅悅的“生命”在其他孩子身上延續,這不僅是小悅悅父母最大的心願,也讓我們每個人心頭倍感溫暖。

  就目前所知的情況來看,處理善款的過程中,小悅悅父親盡可能做到公開透明。從開設銀行專門賬戶,到前往醫院捐出善款,所有環節都在媒體監督下進行,每一筆善款的去向,和受捐人的情況,都通過媒體和網路進行公開。然而,儘管如此,仍有太多的風言風語撲面而來。質疑小悅悅父親“店關門了,卷款跑了”的聲音充斥網路,他本人每天都能接到很多的電話和短信,質問善款的去向,質疑他在斂財。

  正如評論者魏英傑所言,“讓還沉浸于喪女之痛的王持昌承受拿錢跑了的流言,何嘗不是往他傷口裏撒鹽”。與佛山街頭漠然走過的18名路人相比,這些無端指責甚至謾罵的人們,在某種程度上對小悅悅父母造成了“第二次傷害”。當關切愛心變成輿論暴力,不是小悅悅父親做的不夠盡善盡美,而是面對慈善公信之殤,他不幸成為了代人受過的替罪羊。

  實際上,我們並非第一次面對未盡善款的去留問題。早在1994年,山東女孩楊曉霞身染怪病,各地好心人為她捐款累計87萬元。最後曉霞病好了,還上了大學,未用完的45萬元則捐給宋慶齡基金會,幫助更多有疑難雜症的孩子。

  不過,這種中國式大團圓的溫馨結局,卻沒有能夠在17年後的今天再次上演。當王持昌想把這筆錢放到廣東慈善總會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網友一致表示反對。在輿論壓力之下,小悅悅父親只能孤軍奮戰,自己受理和甄別求助資訊。

  郭美美事件,詐捐門、發票門、賣藥門等一系列負面事件,讓中國慈善的公信力下降。今年七八兩個月,全國慈善組織共接收捐贈8.4億元,降幅達到86.6%。專業化的慈善組織尚且如此,一個普通公民的個人救贖,又如何抵擋來自公眾的“習慣性質疑”?在先入為主的猜忌和質疑之下,小悅悅父親不管怎樣做,都會招來非議。即使抓住了媒體這株救命稻草,也無法堵住悠悠眾人之口,證明自己的清白。

  現代慈善觀念認為,慈善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事業。逃避慈善組織的規模運作,倒退回一對一的直接救助,不僅違背了公益慈善的發展趨勢,也無助於拯救慈善的形象。小悅悅父親的尷尬窘境,再次凸顯重樹慈善公信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唯有給慈善運作以剛性規範,真正讓慈善成為“玻璃缸裏的魚”,才能避免善款變味成為燙手山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