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竊聽風雲”的非正常表演讓人焦慮

時間:2011-10-26 10:59   來源:人民網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人越來越成為生活在科技影子裏的對象,人們正在進入無隱私的惶恐時代,這估計是每一個人觀看電影大片《竊聽風雲》後的感受。但誰會想到,影片中五花八門的竊聽技術竟然也在我們的身邊潛藏和埋伏?我們更不會想到,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竊聽風雲”的主角兒,這確實是一件讓人頓覺毛骨悚然的事情!

  近期,北京最大的一起非法出售、提供、獲取個人資訊案宣判,“偵探公司”人員、通信技術公司職員、通信業務運營商(包括移動、聯通、電信)員工等23人走上被告席,也讓這個隱藏在灰色地帶的市場露出冰山一角。承辦此案的檢察官透露,本案的被調查者涉及全國多個省市,大多數受害人並不知情。而新京報記者暗訪調查北京多家“偵探公司”和電子産品市場,電影中竊聽、跟蹤等場景,在現實生活中通過手機卡、百元左右的竊聽器就能實現(《新京報》10月24日《你被竊聽了?》)。

  記者通過大量的摸底調查發現,現實中微型竊聽器材的普及和輕而易舉能夠買到的現實,以及通信運營商內部個別資訊管理人士出賣個人資訊為竊聽提供幫助的畸形,還有各種五花八門的竊聽定位技術被市場化經營,確實讓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無隱私的社會氛圍之中。面對這種情形,我們首先是恐怖:這哪還有隱私和自由的空間?哪還有權益保護可言?而其背後,更是一系列違法犯罪行為的凸顯:在非法買賣個人隱私資訊(包括通信資料等)、非法買賣專業竊聽器材、非法靠竊聽個人隱私牟利的行為鏈條中,其實都毫無例外的存在極端而明顯的違法犯罪行為,這些行為對個人隱私權益的破壞,不僅是嚴重侵犯個人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更是嚴重威脅社會公共秩序和諧的畸形,同時一些非法竊聽索取個人資訊的行為,更會衍生個人機密、商業機密甚至是國家機密外泄的嚴重後果。

  沒準自己就會成為“竊聽風雲”的主角,這種畸形是非法行為向個人隱私權益地帶侵襲的結果,是非法商業經營行為的作俑,但更是現實中社會秩序規範機器發力軟弱的結果。縱觀把“竊聽風雲”從銀幕上搬到現實中的種種表現,其中導致性原因不外乎四種:

  首先是個人行為的違法和無序,如果涉嫌竊聽對象都知道侵犯個人隱私需要付出法律責任和代價,恐怕也不會出現眾多肆無忌憚的個人隱私資訊經營對象。其次是掌握個人隱私資訊資料的公共部門監管制度的疏漏,無縫的蛋自然引不來讓人厭惡的蒼蠅,正是現實中掌握個人隱私資訊資料的企業和部門自身管理的疏漏,比如電信運營商對客戶資訊保密管理的疏漏給個別人以可乘之機。其三是現實中非法竊聽器材非法流入市場而市場自身凈化功能缺乏、相關打擊不到位的缺憾,比如一些衛星竊聽器材不僅從品質上,還是從個人隱私保護角度,從使用法律許可角度,都是非法劣質工具,如果對這些東西能從源頭進行清剿,並採取措施警示人們在法律許可範圍內慎重使用,也不會有現實版“竊聽風雲”的上演。更關鍵的是,現實中不合法維權的畸形存在,以及見不得人的窺私心理唆使等等,都為現實版“竊聽風雲”上演提供了空間。

  不管是從維護公共秩序安全穩定的角度,是從保護個人隱私權益維護法律嚴肅性的角度,還是從校正社會個體行為畸形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的角度,現實版的“竊聽風雲”都不該上演。而要想讓現實版“竊聽風雲”禁演,必須從源頭入手,抓住其産生根源,對症下藥,消除這現實中這讓人恐怖的竊聽畸形。首先是強化有關個人隱私保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宣傳教育,尤其是針對“竊聽風雲”愈演愈烈的社會現實,積極開展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和以案釋法活動,警示公民科學認識個人隱私保護,自覺做到遵紀守法,維護公共秩序和諧和個人權益保護。其次是強化個人隱私資訊監管,一方面是加強公民個人資訊管理部門的保密意識和責任意識,依法追究泄密和非法買賣個人隱私資訊以及利用個人隱私資訊從事非法勾當的行為,嚴厲打擊非法侵犯個人隱私權益的行為,從根本上杜絕因個人資訊監管疏漏而給竊聽泄密留下可鑽之空的現實畸形。

  更關鍵的是,公安、工商、稅務、工業資訊化管理、物價、安全、電信等職能部門應那密切協作,建立常態監管機制,對科技市場中違法違規出售各種劣質非法監聽竊聽器材、非法利用科技手段侵犯個人隱私權益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並採取普及法律法規知識、在重點監管産品上標注法律法規條文和違法警示內容等方式,對監聽器材市場進行科學的監管,杜絕一些別有用心的個人利用科技手段窺伺公民個人隱私權等,從根本上消除現實版“竊聽風雲”的非正常表演。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