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報載,省市領導走訪基層,逛農場看菜地,專題調研蔬菜安全監管。偶一喜一驚。一喜領導來到田頭,體察民情,證明重視了。相信各級大小官員,明白輕重和風向。
驚的是,原來我們的食品監管有這麼多的難題。編制啦,如報道説“全省大部分地級以上市和縣(區)基本沒有農産品品質安全專業執法隊伍”,資金啦,如“目前21個地級以上市僅有9個市安排了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工作經費”,如多頭管理變成沒王管啦,等等,都讓人覺得,原來我們的食品安全保障如此的薄弱,欠賬如此的多。
小時候,我們吃的農産品,産生的最大問題可能是寄生蟲傳染,因為糞肥使用,令家家小孩子肚裏都生蟲,我們不時吃個花塔餅,蟲就打下來了。現在寄生蟲沒有了,但其他更可怕的污染鋪天蓋地。農業社會的思維碰在工業社會的弊端上,若説在開始的前十年難以應對,也罷了。畢竟結論是有滯後性的,如美國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大量的江河土地也曾被農藥污染,美國科學家蕾切爾 卡遜才寫出《寂靜的春天》這本被稱為上世紀中葉“美國環境運動的奠基石之一”的著作,震驚世界,引發人們自省。
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同樣面臨類似的問題,如果説,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然規律,我認為不對,因為現代發達的資訊網路,前人的經驗教訓,已經很容易獲得,人們不需要吃了農藥才知道死人。但是,獲得資訊並非就意識到要去解決問題,人們甚至可能是掩耳盜鈴。
竊以為,編制也好,資金也好,都是給不給力的問題,看報道,所需經費與我們很多景觀式建設項目比,根本不是大數。如果説多頭管理造成不好管,也只能是官僚的表現了。奧運會亞運會要協調多少個部門啊,不一樣也理得順?
今年省“兩會”上的一份關於加強廣東鮮活食品安全監督的提案,由省政協主席重點督辦,是個好消息,我們拭目以待。但願不久的將來,我們不需用醫院消毒般的方式去洗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