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悅悅事件”拋開道德反思的陳詞濫調

時間:2011-10-18 10:22   來源:長江日報

  兩歲女童接連遭遇兩輛汽車碾壓,18名路人無人施救,一名撿破爛的阿婆的善良反被質疑為“想出名”。廣東佛山的“小悅悅事件”正在引發輿論的沉痛反思,人們有發自內心的刺痛和疑問,我們這個社會怎麼了,讓人變得如此冷漠、冷血,道德被擱置,良善被嘲弄。

  新聞的選擇、極端事件的刺激,有可能放大了冷漠的陰冷程度,但從教師該不該扔下學生獨自跑路、特殊人群在公交車上該不該被讓座、老人摔倒該不該扶起等問題的討論,從見死不救討價還價、遇到跳樓起鬨叫好、可憐討薪反被厭棄等現象的累積,我們或許不得不直面殘忍的現實——人性冷漠、心靈麻木、道德滑坡已經是普遍且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這個有優秀道德傳統的民族和國家,目前確實缺少高昂的道德底氣。

  “小悅悅事件”讓人從情感上實難接受,一味悲嘆沒有用,反思在進行,反思有必要,但一些陳詞濫調實際上並不利於反思的深化,反而是反思的障礙。

  我們反對對道德標準認知的窄化。在一些人看來,不害人、不做虧心事就是遵守道德,對他人的疏離、麻木、冷漠則與道德無關,是某種現實下的無奈。這樣的想法充滿自私和自以為是,是對道德責任的自動逃避。還有人認為,冷漠現象不是道德能夠解決的問題,需要訴諸於法律。這樣的論調是忽視道德基礎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唯法思維,只會造就一個更加冰冷的社會,道德問題必須從道德本身入手。

  我們不認同道德滑坡是市場經濟之果的荒謬判斷。有人認為,經濟領域的改革,導致過度物質崇拜、“一切向錢看”,使得人們忽略了精神層面的追求,才有道德水準的一路下行。甚至有人據此緬懷逝去的道德“黃金年代”,試圖通過對市場經濟制度的推翻“重塑”道德風尚。且不論那個時代是否真的道德高標,將經濟發展與道德水準對立,本身就缺乏説服力,如果我們考察一下一些經濟高度發達國家的道德水準,便知這種認知的無知。

  我們也不贊同道德冷漠是教育失敗的簡單説法。有人覺得,我們的教育缺少人性教育,才讓孩子長大了不知愛人,不諳同情,甚至有專家建議將“生死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現行教育誠然問題重重,但為什麼往往是孩子顯得更真誠、更無畏、更多踐行基本道德原則,我們在他們小時候鼓勵他們這麼做,長大了卻又告訴他們這樣做是幼稚的,為什麼隨著年紀增長,那些純真和質樸卻在一點點失去。

  我們走在現代化的路上,現代化的進程,面臨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也面臨傳統道德向現代道德轉型的問題。社會生活已經出現了變化,需要新的道德價值秩序來規範和引領。反思道德滑坡和道德被邊緣化的現實,則需要從歷史文化的延續、現代化起步的原點一步步來探尋,每個不同的時段,對道德發展的得失究竟如何,從而在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拾漏補缺,重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和能為最大多數國民接受的道德價值體系。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