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女孩“敏敏”(化名),因屬非婚生且無出生證明,一直是“黑戶”,不能上公立小學,隨著母親患絕症離家出走、父親酗酒並早逝,不堪私立小學學費被迫輟學,去年4月被無業男子陳某禁錮在一德路天臺閣樓,飽受摧殘,曾經幸福的童年記憶墮入黑暗。
這幾天,隨著女孩被解救、媒體介入,悲劇有了一個略顯光明的收尾——有關部門承諾為其開設綠色通道,解決入學問題併發放臨時補貼,善良街坊也紛紛伸出援手……
“敏敏”的悲劇,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共同催化。梳理這些因素,一個重要的“酵母”則是,她的本市戶口長期得不到解決,為她正常成長、順利融入城市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門檻。
當然我們也難以苛責當時的管理部門未能靈活處置,畢竟政策具有階段性,亦具有一定剛性。不過,如今有關部門為“敏敏”開設綠色通道的高效率,讓我們不能不扼腕痛心:如果當初經辦“敏敏”戶口申請的有關部門及辦事人員,能早一些換位思考、以今天的雷厲風行,或許我們還可以挽回這個孩子遭受玷污的青春!
實踐證明,戶籍管理功不可沒,至今也仍有合理性;但一些理念和細節卻有待更新。還得回到老問題:社會建設也好,戶籍管理也好,落腳點是以“人”為本,還是以“表格”為本,或曰以“管理便利”、“管理效果”為本。對“敏敏”的綠色通道能否早些開啟?在正式入戶前本地“黑戶”兒童能否先納入過渡性的“居住管理”、享受義務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唯有理念上有一個正本清源的廓清,這些問題才能得到更人性化的答案。據報道,英國非婚生兒童比例高達46%,卻沒有滋生大量“黑戶”,就在於理念之故。所幸,如今國內各地也逐步降低對非婚生和超生兒童的戶口辦理門檻,實為可喜進步。
“敏敏”以身心受戕害的15個月,換來一紙遲來的“戶口”(以及附於其上的基本公共服務),這樣的代價未免高昂。有沒有辦法將悲劇概率降到更低?在當下強調創新社會服務管理的語境下,我們心存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