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西村看農村發展路徑

時間:2011-10-10 13:14   來源:長江日報

  近日,有“天下第一村”之稱的華西新市村舉行紀念大會,慶祝建村50週年,一些獻禮項目隨之亮相,比如投資30多億元的龍希國際大酒店剪綵開業,就引起人們的關注。

  在一種話語裏,華西村一直是一個樣板,比如説“華西是全國著名的先進典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面光輝旗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創造了彌足珍貴的發展經驗”。在社會大眾看來,華西村是一個象徵、一個符號,顯示著不同於一般農村、釋放著強大光芒的富裕圖景。

  華西村發展的主要特點還是工業化和資本運營,而不是傳統的農業生産。在這個意義説,華西村已經不是我們常説的“農村”,很大程度上,它和城市沒有分別。

  華西村幾乎不可複製與再造,其發展模式恐怕也很難説代表了中國農村的未來,但作為一個特殊存在,它的嘗試和實踐仍給我們啟示。

  中國的農村在改變,農業在發展,農民生活總體上比過去更好,但道路漸進,過程曲折。

  大寨、小崗、南街村、華西村……在特殊年代,這些村莊從一個個地理名詞從而擁有更多的意義。這些村莊的各自走勢並不一樣,但都曾生動地詮釋了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現實的狀況,並對資源的分配、發展模式的選擇作了注解。

  與集體經濟狂熱的時代不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商品經濟開始獲得生長空間,中國農村發展的分散化和非集體化特徵開始變得明顯。比如辦鄉鎮企業在許多地方熱火朝天,“專業村”、“特色村”大量出現,很長一段時間,土地、勞動力、資金在農村內部轉化,就地消化,農民不用出門,收入也能增長,這就是中國農村改革所謂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進入上世紀90年代,農民負擔重的問題變得突出,鄉鎮企業式微,地方加重農民負擔的現象不少見。新世紀以來,國家農業戰略政策調整,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很大改變,但很大程度上,農村的發展多是鬆綁和減負,農民富裕的道路在哪,農村的出路在何方,農業的前景是什麼,許多深層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有一些農村可能確實發展得較好,比如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促使農村的産業結構、就業結構和農業生産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鄉村發展開始轉型,中西部地區,有些農村的勞動力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也積累了財富,有的地方靠政策支援以及工業化、機械化手段,也有發展,但總的來説,農村發展仍然普遍不足。

  靠政治驅動,用行政強力來配置資源的農村發展特徵越來越淡化,現在的農業和農村發展已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乃至全球化緊密交織。中國“三農”問題,工農關係、城鄉關係的根本調整,城鄉分割二元體制的徹底打破,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對農村的普遍輻射帶動,這是方向。

  地域不同,發展狀態也不一樣,但不管怎樣,農村都有發展的訴求,農民都有富裕的願望。發展首先是自主意志的體現,而非被安排、被打造的結果,富裕也是一個多元概念,絕非只是收入的可觀。中國農村的發展之路,必然要從“萬金油”和“靈丹妙藥”之外尋求更契合實際、更體現發展主體意志的出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