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粥”與境由心生

時間:2011-09-30 11: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十一”逼近。

  有調查説,今年“十一”黃金周,有近六成的被調查者表示將出遊。龐大的出遊人群。你是那六成裏的一員嗎?如果是,真別對出遊品質抱什麼期望,再好的目的地也經不住如潮的人海,再好的景致在人粥裏也沒了風采。

  最近發了一條微博,問大家對北京旅遊的印象。回復眾多,不滿意的朋友們説,“一個字:差。兩個字:特差。三個字:倍兒差”“不喜歡,沒理由”;滿意的朋友們講,“三里屯讚一個”“北京的四合院很有感覺”。

  就像前幾天在微博上跟大家討論對麗江和廈門的看法一樣。當時我就想,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麗江、廈門。

  其實,無論你滿意不滿意,北京、廈門、麗江就在那裏,不好不壞,不悲不喜。所有這些滿意、不滿意,除去這些目的地自身管理、供給、服務水準等存在的硬傷外,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不同人不同心境造成的。

  一位朋友為躲避“被黃金粥”,上週末自駕去遼寧盤錦看紅海灘。行前,做了一堆功課。前兩天,在微博上收到他的私信説,已經在紅海灘了,“感覺沒有想像中美,看來這就是夢想與現實的差距吧”。我回復,境由心生。

  “境由心生”,是看到私信時第一個跳到腦子裏的詞。

  就像追求一段愛情。沒追到時,對方的一顰一笑都能牽動你最細微的神經。心願達成,光環褪去,才發現對方原來的溫柔體貼變成了煩人糾纏,原來的有主見變成了固執,原來的美麗變成了審美疲勞。於是得出結論,對方並不是自己的夢中情人。一切終成浮雲。

  其實,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一種普遍的心態。多數人的多數時候,以己度人多,設身處地少。很多時候,對同一事物、同一問題的看法,會因心情、境遇、視角等不同而産生變化。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就拿月亮來説,有人看它的陰晴圓缺,有人看它的資源戰略。張九齡想到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想到的是“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李商隱感嘆“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李白則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佛家有種提法,叫“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也有説“物隨心轉,境由心造”。道家也有相似的表達,叫風從心動,雲隨意生。無物無塵,何意何心。這些提法,套用在世俗的旅遊中,也可找到通感。

  憑一己之力,你沒法兒改變目的地。能調適的,只有自己的心境。帶著好心情上路,換個角度看世界,也許能看到更多陽光和風景。否則,便縱有良辰美景,也都是虛設,只剩下“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的感嘆。

  生命是一種修行,旅行也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