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業績太好是好現象嗎

時間:2011-09-02 14: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1年上市公司中報披露正式收官,備受關注的白酒生産企業繼續扮演“貴族”角色,一個個賺得缽滿盆溢。其中,貴州茅臺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9.07億元,同比增長58.31%,並以每股收益5.2元,再度登上半年度A股盈利王的寶座。

  在整個經濟處於平穩發展狀態,特別是今年以來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企業經濟效益出現一定幅度下滑的情況下,白酒企業卻銷售、利潤、價格一路走高,這並非好現象。

  眾所週知,白酒作為烈性酒,在發達國家早就開始被限制生産和銷售,很多場合,甚至已經禁止飲用烈性酒。但是,在我國,白酒業卻像一個“新興産業”、“朝陽産業”,不僅很多地方把它當作主業來支援和發展,而且,白酒價格屢創新高,紀錄不斷被打破。生産企業更是“順應”這種趨勢,不斷推出新的“高檔白酒”。

  白酒的利潤到底有多高,白酒生産和銷售的“利益鏈”到底有多長,白酒價格到底會漲到什麼水準,“高檔白酒”的品種到底會豐富到什麼程度,已經越來越像一個“謎”,沒有人説得清楚,也沒有人想去説清楚。

  為什麼各地都如此重視白酒業的發展,重視對白酒生産企業的扶持和幫助,甚至不惜動用行政手段,幫助白酒企業推銷産品、佔領市場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白酒的投入産出效益,比一般産業要高得多,特別是高檔白酒,利潤之高、提供的稅收之多,其他産業很難與之相比。

  由此帶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白酒的高額利潤到底來自何處?越是高檔的白酒,銷售形勢就越好,在市場就越緊俏,以至於市場上這些白酒的假貨數量已經遠超真貨,而一隻高檔白酒空瓶的“黑市價格”甚至超過中低檔白酒。

  供不應求的原因,顯然並非市場因素。一個曾經引起過激烈爭論的話題是,腐敗到底是不是推高白酒價格的重要原因。從實際情況看,公款消費及其與公權行為相關的活動,確實助推了高檔白酒的價格上漲。

  當越來越多的白酒企業涌進市場並分得一杯羹時,彼此之間也就展開了爭奪戰。一些企業,為了“開發”所謂的高檔酒,甚至不惜造假。以年份定價的調價白酒為例,市場上出現了那麼多30年、40年,甚至50年、60年的高價白酒,相關生産企業難道都具備這樣的生産能力,都沒有制假造假嗎?

  由此看來,有必要對白酒的高額利潤進行限制,對一些高檔白酒如茅臺、五糧液之類,應確定最高限價。同時,進一步規範公款消費行為,嚴格控制用公款消費高檔白酒。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