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繼味千拉麵曝出“骨湯門”事件之後,肯德基又陷入“豆漿門”、“老油門”。隨後,麥當勞密雲餐廳被網友曝光——包裝破損的漢堡原料麵包正在烈日下暴曬……曾以環境優雅、乾淨衛生贏得中國消費者好感的洋品牌快餐連鎖企業,陷入巨大的信用危機。
隨著重重曝光,人們發現這些享有世界口碑的洋品牌快餐,不見得有多麼安全。消費者在無奈追問“我們該吃什麼”的同時不免疑惑,為何這些聲稱“企業標準全球統一”的洋快餐,在中國卻表現出“南橘北枳”的意味?有人認為,國內食品安全之所以問題重重,是因為食品行業缺乏企業自律,而“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歸根結底還是靠企業自律”。從某種意義上説,這話也是對的。比如肯德基,就採取兩套相輔相成的程式(QSC程式和OFR程式)來控制産品的品質。正是這樣嚴格的自律,使得肯德基享譽世界。問題是:為何同一個肯德基,同一個自律規範,在歐美正常運作,在中國卻問題頻出呢?這不免讓人深思。
“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害怕真空一樣”。馬克思的這一名言,含義可謂深刻。從這一名言延伸開來説,那就是追逐利益是商家的本能衝動。只要條件允許,他們甚至會無視法律法規。渴望商家的良心道德自律,往往顯得那麼無力。即便有些商家能做到自覺自律,恐怕也無法真正起到帶動效應。企業為什麼願意自律?因為它知道,只有自律才能生存,才能保障自己的長遠利益。當自律只是徒然增加成本使其處於不利競爭的處境,並且不自律也毫發無損照樣能保障自己的利益時,試問它為什麼還要自律?一言以蔽之,如果法律不夠堅挺,自律就註定渺茫。從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事件,皆指向這個事實。可見,問題的根本不在於企業能不能做到自律,而在於企業是否願意自律。
當前,在國內雖然有眾多部門負責食品安全監管,然而遺憾的是,發現問題往往要靠消費者舉報和媒體曝光。即便是媒體曝光了,往往又會有專家説“符合國家標準”,或者執法部門檢查結果是“基本符合要求”。即便問題“確實存在”,處理結果也幾乎等同於“罰酒三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關規定,如果違法生産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不足1萬元的,將被處以2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1萬元以上的,將被處以貨值金額5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如此輕描淡寫的處罰有何震懾力可言?
如今,一個怪現象是:一方面國內食品安全防線岌岌可危,一方面卻鮮有食品企業因食品問題“傷筋動骨”。聯想到不久前媒體曝光的海內外食品“雙重標準”的事情,不妨説,洋快餐在中國玩“變臉”,本土食品企業又何嘗不在玩“變臉”?可見,在食品安全監管上,缺少的是“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