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為啥“先出口再進口”?

時間:2011-07-21 14:25   來源:文匯報

  “達芬奇事件”持續發酵,一個個問題被不斷揭出。其中,筆者最關注與出口退稅等政策相關的市場扭曲,認為這是發生這類事件的一大誘因。同時筆者注意到,近期圍繞“達芬奇事件”的種種討論,對此似乎涉及較少;其實,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警示。

  內外銷之間存在一個等於出口退稅率的套利空間

  按照目前我國實行的出口退稅政策,廠商將産品出口後可獲增值稅退稅,而産品在國內銷售,則要足額徵稅——於是,內外銷之間存在一個等於出口退稅率的套利空間。與此同時,如果産品內銷,將面對國內市場較高的流通成本。因此諸多擁有優質、有出口競爭力的産品的廠商,很自然地選擇放棄國內市場——這其實是國內消費者對國貨好感、信任度不高,更青睞“洋貨”的一個原因。不過,外銷市場也有容量限制,一些“精明”的廠商發現,在出口並且獲得退稅後,如果運輸、倉儲和再包裝等的成本不高,大可以把産品重新進口,這一來,國貨就變成了“洋貨”,利用國內消費者對“洋貨”較高的好感和信任度,能獲取超高利潤。如此便産生了很嚴重的市場扭曲。

  以“先出口再進口”的“模式”獲取高額利潤,主要包括下述幾種情形:其一,廠商根本用不著支付海運、倉儲和再包裝成本,只要設法將貨物送進保稅區兜一圈,就可以既得到出口退稅又扮成“洋貨”假進口;其二,將報關出口的貨物拉到大洋上轉一遭,不用到歐美那麼遠,沾點洋氣就運回來;其三,真下點本錢,把貨物運到歐美即自稱的“原産地”,再包裝一番運回來,借著“國際品牌”效應和消費者的資訊不對稱獲取暴利。

  無良廠商鑽空子玩“先出口再進口”把戲

  出口退稅政策能激勵出口,但也會讓無良廠商鑽空子,玩“先出口再進口”的把戲,既人為“做大”了貿易量和貿易額,也造成了無謂的運輸等成本耗費,更使大量財政支出虛擲。

  我們已經看到,這一亂象普遍存在於出口退稅政策適用的眾多製造行業,達芬奇公司或者傢具業,僅是被揭露出來了而已。從媒體披露的資訊中,我們可以看到達芬奇的深圳-某國-上海的“先出口再進口”路線圖:經深圳口岸出關,拿到出口退稅;海運到某國,洋氣沾上了;再運回上海進關,進口稅率極低。而後,依靠“100%原裝進口”的説辭以及洋品牌,以進口報關單據作證,叫賣到天價——已被公開披露的加價幅度甚至高達1000%!天價暴利之外,出口退稅也是這家公司重要的“利潤”來源。已有媒體估算認為,按照它2010年40億元左右的銷售額,如果10%是先出口再進口,可以拿到3600萬退稅;如果50%的産品先出口再進口,那麼退稅額高達1.8億元。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