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成不了“李逵”,達芬奇密碼何時破解?

時間:2011-07-14 14:03   來源:人民網

  14日的國內各大媒體頭版,聲淚俱下的潘莊秀華無疑成了焦點。然而,眼淚證不了清白,悲情難釋眾惑。不直面媒體和消費者的質疑,大肆飆淚述説從零起步的創業史,草草收場的達芬奇“哭訴會”註定又是一場敗局。

  達芬奇死扛的底氣從哪來

  “達芬奇”的故事越説越神奇,先是被央視曝光,緊接又矢口否認,爾後又被一名銷售主管一語道破“天機”。本以為“達芬奇”那高傲的頭顱就此被摁下,豈料故事還沒講完,先有人冒充官方微博“辟謠”,後又有官方挂文表態,堅稱不存在造假,直至把原在歐洲大陸的義大利媒體都攪和了進來。跌宕起伏的劇情,堪稱一部懸疑劇。

  華西都市報刊發署名熊志評論説,達芬奇傢具公司死扛底氣首先來自其對高檔傢具市場強勢的控制力。達芬奇在競爭力上缺少能與之制衡的品牌,而它自身又有著極高的品牌形象和受眾認可度,以及對市場份額的掌控力,有了這種控制力,它才會有與輿論叫板的底氣。

  東方早報首席評論員魯寧則認為,達芬奇採取“討伐從重而處罰從輕”的策略。儘管否認造假的“公司聲明”與諸多事實相矛盾,但達芬奇“死不認帳”的底氣恰來自於這些“矛盾”本身。“達芬奇在國內銷售的義大利品牌傢具百分之百原裝進口”——這句話是該公司“死不認帳”的關鍵句,堪稱一句近乎無懈可擊的“優秀辯護詞”。所謂“原裝進口”,現行規制不問“原裝過程”,只看貨源地是否符合“進口”之一般要義,顯然所謂“義大利品牌傢具”的一整套“進口手續”已完全齊備。從海關到工商,相關執法機構很難對達芬奇一口咬定的“原裝進口”提出異議,要在該環節行政處罰達芬奇,則更顯困難。

  監管欠作為讓達芬奇們氾濫

  有業內人士透露,上海歐式古典進口傢具中,國産出口再進口的不在少數,玩此戲法乃整個傢具行業已形成多年而始終心照不宣之潛規則。

  “達芬奇還有一根救命稻草叫法難責眾”,東方早報首席評論員魯寧評論説,達芬奇們之所以氾濫成災,最大的誘因——也是罪魁禍首,仍是監管不作為。這中間涉及兩種不作為:傢具行業內的協會、商會“睜眼瞎”,得承擔相應責任;政府監管部門“媒體不舉官府不究”,要負一定責任。按“達芬奇模式”進行生産和銷售的“全進口傢具”還有不少,而此類“假洋鬼子”已侵入人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執法部門還能找理由,不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嗎?

  中國産經新聞報評論員商寅泉直言,達芬奇的“轉一圈”模式,在中國絕不僅僅是達芬奇一家。央視能嗅出其中奧秘並且曝光其假冒偽劣品質問題,為什麼納稅人養著的質檢人就不知道呢?其實所謂的“密碼”,根本算不上什麼高深的科技,只要有一顆認真執法的心,這種出口轉內銷的模式難不倒誰,就怕你在其位不謀其政。

  警惕對外國品牌的造神運動

  中國人是怎麼形成寧願買外國的高價都不買中國的低價同類産品的消費習慣的?而有些東西甚至是在中國做所謂授權生産,貼上外國品牌的。不過這種中國OEM(代工生産)似的造假看上去更像造神運動,把一個個外國的品牌搞上了天。

  獨立財經觀察人陳寧遠在南方都市報專欄上指出,痛罵中國信用體系的缺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這種情緒激烈的渲染,容易忘記世界上不守信用的企業很多,並非中國獨具。比如美國的能源供應商安然,造假幾十年做成了500強。達芬奇事件要害還不只是解決造假的問題,還要解決這種對外國品牌的造神運動。

  媒體從業者王海濤在新京報上撰文《有一種消費心理:只買貴的》説,為什麼有人願意為一張床花費數十萬元?最簡單的回答是,這些人有錢。但有錢並非就不珍惜錢。有錢人買了達芬奇之後,目前也是會後悔和糾結的。奢侈品的消費心理並不複雜,一部分人需要通過消費一種高價的品牌,以區別於眾多的人,從而顯示自己的檔次和品位。如何鑒別洋品牌是大牌是品質好的?很多消費者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但消費者能夠輕易地“識別價格”。認為價格高的,是“好貨”的可能性就大。希望奢侈品降價是可笑的,一旦降價它就淪落了。而讓偽奢侈品露出真相,則是必須的。

  “李鬼”成不了“李逵”,達芬奇涉嫌造假事件真相在輿論的關注下終究會浮出水準。此刻,“達芬奇密碼”撲朔迷離的破解爭辯已激起巨浪,正如有評論所説,“甭管最終以何種形式收場,國內高檔傢具行業失信于消費者的殘酷現實已提前鑄定。”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