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不是謾罵攻擊的“角鬥潮

時間:2011-07-07 15:05   來源:中國青年報

  網民通過微博、跟帖等介入公共事務、關注政府決策、跟蹤名人舉動,顯示了網路輿論的力量,也使公權部門和名人感到無處不在的約束和監督。但是也要看到,網路也是謠言、謊言、辱罵等不良話語和負面情緒蔓延的地方。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同網友線上交流時説:“網路,應該是網民享受幸福生活的‘虛擬家園’,而不是謾罵攻擊的‘角鬥場’。即使批評也要有批判的規則,揭露也要有揭露的底線。在網上無端欺負弱者、惡意侮辱他人,不是文明進步的表現,也不會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深圳特區報》7月5日)

  網民在討論社會熱點時,往往會過度解釋、宣泄情緒,這無益於自由討論的氛圍和理性平和心境的構建。網路傳播者動輒刻意追求集中火力的哄罵效應。一些社會現象在獲得真相之前,就迅即在網路上引起一片討伐之聲,落井之石鋪天蓋地。在炮轟與起鬨之後,還原話語真相的努力往往變得脆弱。事情緣何發生,在怎樣的條件下進展,矛盾是如何升級的;這話是誰説的,在什麼情況下説的,是怎麼説的,又是怎樣傳播和扭曲的,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問題,實際關係到批判的意義和價值。不分青紅皂白地興師問罪,放大了負面效應,激化了矛盾衝突。

  網路媒體對各種怪現象、各種雷人事件有一種潛在的需求。蒼蠅總是要叮有縫的蛋。即使稀鬆平常的事件,一些媒體也會想辦法用嘩眾取寵的雷人標題吸引眼球。一些急於出名(包括出惡名)的人瞅準了這一點,故意製造雷人話語,以此來吸引公眾注意力。對驚人之語的過度消費是當下媒體和網路之病,也是輿論讓烏合之眾為之瘋狂的圈套和陷阱。事實上,一些雷人話語確實出自一些素質不高的人之口,也確實有一些雷人話語,有其特定的語境和情緒背景,但也有一些雷人話語,完全是網路推手憑空炮製的。我們如果整日週旋在這些雷人話語之中,勢必影響思想的深刻和社會的寬容,也會白白消耗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資源和情感資源。

  有人認為,雖然一些網路事件是人為推動的,但所體現的社會心理卻是真實的,譬如對腐敗憤怒、對教育不滿、對貧富差距拉大擔憂等等。問題是,真實的社會問題要想得到真正解決,必須建立在全面的調查、確鑿的數字、具體的解決方案之中,決不會在商業目的的摻雜下亦真亦假的話語事件中得到解決。由若干無名的網民所表達的“民憤”,其建設性畢竟是有限的。我們無法要求跟帖者也像魯迅先生那樣有戳破“瞞和騙”的勇氣和擔當,但是,我們有必要從趨之若鶩的話語遊戲中脫身。

  網路上的圍觀與起鬨,並不必然代表社會正義。網路佔領了當下的生活,人們在網上獲得資訊,在網上購物、炒股,在網上交友、戀愛、娛樂,通過網路出名、出風頭。網路解放了人們的慾望和才華,使各種懷才不遇的人都有了發泄排遣的渠道。但是,網路有時也淹沒了經典、稀釋了真誠、放大了謠言、降低了智力、瓦解了記憶、消解了原創。網路不僅令人在閱讀上淺嘗輒止,也使得思考和表達變得飄忽不定。網際網路不僅有駭客病毒侵襲的危險,而且也有遭受心靈病毒侵襲的危險。

  網際網路時代的人心和風氣不僅僅是虛擬空間的事情,也勢必會影響到社會秩序、社會道德和思想文化的健康。無論是政治、法治的進步,還是教育、文化的發展都是靠一點點努力實現的。一些網路發言者拒絕對現實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更不願意耐心考察客觀條件和語境。他們懸置了一個踮起腳也夠不著的價值標準,以此來衍生出一系列的議論,他們的話語姿態是高高在上的,不合現實,也不接地氣。社會治理是一個複雜過程,需要做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國情複雜,特別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加之管理、決策者自身的能力水準有限,肯定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網路發言者當然有批評社會的權利,只是,不著邊際的怒罵並不解決實際問題。網路發言者只有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中,從觀念之爭回到實踐層面,從圍觀到參與,才能既發現弊端,又不以先入為主的偏見判斷扭曲現實,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行之道。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