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管阿姨的“最後一課”意義不凡

時間:2011-06-23 13:29   來源:揚子晚報
  南京資訊工程大學畢業典禮上,在南信大當了10年宿舍管理員的吳光華阿姨代表教職工致辭。她不到800字的講話,總共被學生熱情的掌聲打斷了11次(6月21日《揚子晚報》)。

  這一幕讓人不禁想起:

  2009年,香港大學在為該校食堂服務員袁蘇妹(全校尊稱她為 “三嫂”)頒授名譽院士的頒獎詞説,識字不多的“三嫂”以獨特方式——敬業愛崗,對教育做出了貢獻,用她的生命給了港大生命。

  同年,英國康橋大學將榮譽文學碩士學位同時授給清潔工阿倫布萊漢姆和比爾蓋茨。布萊漢姆在康橋盡心盡力掃地30年,深受師生喜愛,被譽為“用掃帚書寫康橋歷史的人”。

  去年,人民日報和人民網做了一個專題:我們的“三嫂”在哪?促使我們反省: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默默奉獻著的“三嫂”,她們任勞任怨,為我們服務,可並沒有受到我們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敬佩,我們甚至從未想過問一問她們的名字。所以,這次南信大請吳阿姨代表教職工致辭,同學們大聲表達對吳阿姨的愛及感激,就顯得特別令人感動,也使人深思。

  這些年,我們有一種很強的感覺:我們的精英文化和精英教育過了頭,所謂“做大官掙大錢”的“成功學”喧囂一時。在我們的教育中,學習的目的,往往是不做平凡的“吳阿姨”,爭當“成功者”、“人上人”。這樣的目標,已經讓我們在奮鬥中失去了對普通人的敬重,異化了人生更為重要的一些內容,比如吳阿姨這樣普通人的愛心、善良、真誠、奉獻和盡職。

  這是我們教育的重大失誤。“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就是説,沒有愛,何談教育?失愛的教育甚至是危險有害的。我們的教育不僅具有社會性和技能性,如競爭選拔,而且應當具有人本性和生命性,因此,教育中的以人為本就必須關注對所有孩子的愛和培育孩子愛所有人。吳阿姨的言傳身教,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有愛。

  對普通人做好普通事的價值評價,需要社會氛圍,需要輿論導向和社會的支援。有人曾問美國前總統卡特的母親,您為養育了一個當總統的兒子感到驕傲嗎?她回答説,是的,但我同樣為另一位當農民的兒子感到驕傲,因為他們都幹好了自己的活。還有記者曾問克里姆林宮內一位清潔工人對自己工作的看法,她的回答是:我的工作和總統的工作其實差不多,他是在打理俄羅斯,我是在打理克里姆林宮。輿論和社會要明確無誤地昭示和支援:以專業精神去對待自己的工作。站好自己的崗位,幹一行,愛一行,敬業愛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的踏實人生態度,到何時都不過時,都應是一個社會的主流精神和風尚,也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支柱。這是南信大請吳阿姨給畢業生上最後一課的另一層意義。

  刊登這一新聞的揚子晚報“平凡人不平凡事”專題,近來每每引起極大地感動,這裡固然有“一個睿智且負責任的媒體”的“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和“品牌力量”,但更重要的是,因為折射普通勞動者慈愛情懷的報道總能觸及“人的最柔軟處”,並呼應我國社會深層的呼喚和渴望,人心思善呀!

  我們人民不懈的愛心不僅有千年道德和文化的傳承光大、多年擔當苦難和面對艱難的磨礪提升、攜手互助互愛才能共渡難關的經驗沉積,還有當下對建構有愛有幸福感和諧社會的認同和期盼。這種互助互愛和與人為善的“根”之深,即使物欲橫流,即使拜金至上,即使矛盾叢生,即使曾遭遇命運的不公和前途的不暢,也難以動搖,也不能玷污。(顧德寧)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