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搶生”不能走歪了路

時間:2011-06-20 10:42   來源:人民日報
  高考結束不久,在網上已經有人售賣2011年高考學生名單,其中北京考生7萬名,個人資訊售價千余元。山東也有部分學生的資訊在網上被人打包出售。

  考生資訊的大面積流出和被非法販賣,讓人們對高考管理、監控體系的嚴密性心存憂慮。正如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的負責人分析,多半因為“內部出了蛀蟲”。毫無疑問,當前應緊急行動起來,儘快挖出“蛀蟲”,築牢制度防線,堅決捍衛高考不被腐敗侵蝕,確保公正。

  分析考生資訊潛在購買者的組成,一個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從現實來看,除了以往的高考復讀培訓機構,以及各種以學生為對象的高端學習用品和保健品商家,還有一個重要群體——那些為招不到學生而發愁的大學,尤其是民辦高校。

  這反映出當前教育發展的階段性問題。因為人口自然變動以及高等教育投入收益惡化、低齡留學人數躥高等帶來的生源數量下降,正在為社會所關注。今年全國高考報名總數約933萬人,比2008年減少了約120萬人,很多省份都創了歷史新低。生源下降,實力雄厚的名牌大學雖受影響較少,尚須使出提高獎學金、加大招生宣傳等舉措來吸引眼球;普通高校更是直接感受到了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陡然轉變,惶然不能適應。危機最甚的,當屬那些民辦高校和高職院校,為了奪取生源,通過半明半暗的手段提早獲取考生名單者有之,收買中學班主任或校長“推薦”學生者有之,聘用社會機構不惜虛假承諾或廣告招徠生源者有之……種種“拉客”、“倒賣”的生意手段,都已用上。

  從這個角度打量“倒賣”事件,就會看到一個監督機制不太健全、風氣有些混濁的教育産業,面對危機和辦學環境急轉,正在做出種種符合市場現狀卻不夠健康的應對,是市場競爭的應急反應。但這樣的反應卻只是一種“條件反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難以促使高校把功夫下在教育品質、教育服務的競爭上來。

  那些忙著“不擇手段”搶生源的高校,其實更應反思自己的“內功修煉”:專業設置是否與市場需求脫節?培養目標、課程教材、教育方法是否做到了與時俱進?“實踐操作薄弱”甚至“教育內容空白化”等痼疾在何種程度上被克服? 

  許多改革和變化都是綜合工程。教育管理部門在面對“生源下降”的變化時,需要未雨綢繆。一方面需要管好辦學者,身正為范,遵章守紀,不要做倒賣學生資訊牟利的“好生意”,切斷非法的招生利益鏈;另一方面,更要清醒意識到,應當利用生源下降的自然契機,加快調整教育發展格局,加快教育改革試驗,避免生源下降帶來的“高校生存危機”,從而推進中國高等教育的結構調整和水準提高。

  在這個意義上,高考生源減少,既是挑戰、壓力,更是契機、動力。(姜泓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