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黑名單”別搞錯對象

時間:2011-06-15 13:43   來源:廣州日報
  在日前召開的“科學認識食品添加劑”座談會上,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毛群安表示,正在打造一個健康的媒體報道平臺,對極個別的媒體記者建立黑名單,以此打擊他們有意誤導人民,傳播一些錯誤的資訊的勢頭。毛群安稱有關食品安全的報道産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給國家的食品工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建立“記者黑名單”,容易讓人聯想起不久前某市公安局長專門針對記者的“雙起論”。當社會出現問題,被記者介入、媒體曝光,一些人總是先拿著放大鏡從記者、媒體身上找問題。繼而,千方百計利用公權力,私設“公堂”威嚇記者、打壓媒體。近年來,食品安全風波確實多半皆由媒體發端,從三聚氰胺至瘦肉精,莫不如是。但是,食品安全問題就擺在哪,你報,或者不報,它都存在,豈是記者無中生有?

  在有關食品安全的海量報道有沒有存在“傳播錯誤資訊”、“誤導人民”等現象?回答是肯定的,但同樣肯定的是,這是極為個別的行為。捏造事實,製造新聞,畢竟是一種違背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行為,為正直的記者所不齒。而作為負責任的媒體,也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自律意識,絕對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且看近年來,大量被媒體揭發的食品安全事故中,最後被證實為“假新聞”的有多少?

  請別忘記,記者也不是專家,無論是他們的專業素養,還是新聞媒體的行業特點,都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將報道所涉及問題的所有細節都弄個水落石出,或者坐等權威部門鑒定結論出臺之後才告訴公眾,只要不是存心搗亂,或蓄意造謠,哪怕報道出現些許偏差,為了更大的、潛在的公共利益也應該得到寬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不久前在專題會議上也談到,“維護食品安全還要依靠群眾,加強輿論監督,暢通舉報渠道,使劣質食品無藏身之地。”

  作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之一,把矛頭指向記者、媒體,把他們當作“假想敵”,根本上是顛倒主次,搞錯對象。食品安全的源頭在食品生産企業,問題更多也出在食品企業,監管部門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它們上面,強化在各個環節上的監管,拿出更多的辦法來管住它們。事實上,短板也在此,普遍存在的外部監管不力,使得一些食品生産企業為了利益敢於鋌而走險。衛生部要建立“黑名單”,也應該先建“問題食品黑名單”、“問題企業黑名單”加以嚴控,而非“記者黑名單”。

  從根本上説,新聞媒體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保障公眾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根本沒必要對記者起疑心,並因此分散了注意力,浪費了精力,而當和衷共濟,合力治亂。(練洪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