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一年一度的高考就將在全國舉行。高考,曾被稱為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是今年統計的數據來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總數約為933萬人,比去年957萬人減少24萬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其他渠道來接受繼續教育。
其實,自從2009年以來,高考報名人數連續下降,社會對於下降原因有諸多分析,除了適齡人口下降之外,還包括對高等教育的質疑,比如就業難導致民眾對高等教育的“放棄”、高中生出國熱等等。
高考曾經在許多人的眼裏,曾經是影響一生的考試。但是現在人們的選擇已經更多了:自考、職業培訓、網路大學、國外大學、自己創業……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己和家庭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從“獨木橋”到“立交橋”,高等教育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然而,其中我們也應該警惕其中的一些誤區,特別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洋高考”更不應該成為逃避高考壓力的一個出路。避開國內高考是否意味著在國外大學就能一帆風順,這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更為重要的是,“洋文憑”絕不代表“競爭力”,如果不顧孩子和家庭的實際情況,只是將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徑,結果很有可能是得不償失。
我們更要警惕的是“學習無用論”的有所抬頭。由於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越來越突出,許多人就不希望孩子參加高考,而直接到社會去工作。不參考高考而直接去社會工作未嘗不可,但如果認為是學習無用,這才是最大的悲哀。事實上,高等教育的意義是提高每個人的實際能力和處事態度。當高考不再成為“獨木橋”的時候,所以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願意學,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知識,都可以成才。(楊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