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看待網路語言對中小學生的衝擊

時間:2011-05-12 12:35   來源:工人日報

  據新華社5月7日報道,“作業寫到晚上10點,真是杯具!”一名小學老師日前在某論壇發帖稱:最近看學生作文,看了半天才看懂,原來“杯具”是“悲劇”的諧音,是時下很流行的網路語。當下“神馬”、“浮雲”等一些網路詞語,不僅被一些中小學生在網路聊天時大量使用,而且在作文中也大量使用。

  百度搜索“中小學生網路語言”顯示相關網頁達171萬個。對於網路語言越來越廣泛地進入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各界反應不一:一些人認為網路語言簡潔明快,形象性強,符合語言發展潮流,對於中小學生使用網路語言不應過多苛求;一些家長和老師則表示了擔憂,一些專家認為,在作文中使用不符合語言規範的網路語言,不利於學生學習規範用語。長此以往,會造成語言的混亂,不利於語言的發展和規範。從一定意義上説,網路語言的使用和規範,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化現象,尤其對於中小學生來説,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應該指出,一些網路語言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符合語言發展的趨勢,進行適當規範和引導,可以豐富我國的語言。事實上,一些特定的網路語言已經被一些字典吸納,成為了意義確定的新詞語。對於這類詞語,中小學生的學習和使用大體沒有爭議和問題。

  但並不是所有的網路語言都適合進入規範的語言文字行列,特別是網上流行的一些粗俗網路表達,形成了某種“語言公害”。如果任由網路語言侵蝕中小學生的語言表達空間,會造成我們難以預料的不良後果。比如,網路語言對遣詞造句缺乏精心考慮,中小學生語言規範知識和應用能力尚不穩固,辨別能力差,如果經常使用這樣的語言,會對正確、規範的語言學習和使用造成影響,可能養成不良的語言習慣,影響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正常發展和提高。比如,語言具有歷史性、文化性和傳承性,而網路語言不注重章法,導致一些中小學生對學習古漢語和規範的漢語言語法産生抵觸,不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事實上,一些教育機構的調查結果已經佐證了這樣的事實,受網路語言的影響,2007年以後入學的一些大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明顯比前幾屆學生差,文字表達不規範、不完整,病句、錯句、歧義層出不窮,經常張冠李戴、錯字連篇。

  對於網路語言的使用,應有一定章法。一方面,有些生動、貼切的新詞彙,符合漢語言的表達規範,可通過一定程式將其逐漸引入漢語的基本詞彙中。另一方面,對於一些網路特性很強的語言,則應該進行適當限制,最好讓網路語言留在網路裏。如果無限制地進入中小學生作文,或者進入新聞報道、公文等公共服務領域,勢必造成資訊交流和溝通的問題,也會對漢語的規範使用産生不良影響。

  首先,應該對中小學生熱衷網路語言進行引導,促使他們規範使用漢語。其次,應加強中小學語文教材以及教學方法的創新,中小學語文教材既要體現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也要增加童心童趣,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學教育,讓孩子們能真正領悟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字學問。再次,新聞媒體、學校等公共服務領域應嚴格執行國家的語言政策,使用規範的語言文字,形成良好的社會語言環境。當然,從長遠的角度考量,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對網路語言的使用進行立法,給網路語言的使用設定規矩,既保留網路語言簡潔明快的長處,又能防止網路語言對規範語言的破壞,讓我國的傳統語言文化得以健康發展和創新。(郭振綱)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