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式微時如何挽救人心

時間:2011-04-19 13: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隨著“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和“染色饅頭”等事件陸續曝光,民眾一直非常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再次引發熱議。而近日,安徽、江西、福建等多地又被媒體曝光,稱發現一種叫“牛肉膏”的添加劑,可讓豬肉變“牛肉”。一系列事件不禁令人感嘆,在我堂堂華夏禮儀之邦,為何竟有這麼些為數不少的“喻于利”之小人,為何人心竟可堅硬如石,為一利字而置他人性命于不顧?

  面對這類事件,我們習慣性地會從兩個路徑切入,一是制度層面,“好的制度可以讓壞人變好,壞的制度可以讓好人變壞”,這是我們最常想起的一句話,它很精闢也很準確到位地指出了制度的重要性。二是人的層面。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我們也可借此而言:“人而不仁,如制度何?”在一個道德滑坡、倫理式微的社會,制度將四面受敵,缺乏良好的社會道德基礎,其威力將大打折扣。

  前者可稱之為“世道”,後者可稱之為“人心”。漢語裏把二者連在一起,説明“世道”和“人心”,或者説制度與人,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互為表裏,互為扶持,都非常值得關注。解決這類問題,既要從制度層面思考存在哪些缺漏,也要從社會倫理、道德人心角度思考問題的深層原因何在。

  從另一角度説,已經出現的問題,須用制度立刻予以檢查監督、嚴肅懲處,而長遠來看,則應加強道德建設,提升社會倫理,減少犯罪動機。二者不可偏廢,這無論是在強調禮法、德治的中國古代,還是在當前的西方國家,無不如此。

  不要小看“有恥”這兩個字,真正內心對害人、壞事感到“有恥”之人,必定不會那麼肆無忌憚地去做毒奶粉、地溝油,因為過不了自己心中的那道坎。我們也時常批評不少人缺乏信仰,不懂得害怕,所以才敢這樣去害人、毒人。假如你有自己的信仰,不管是信佛教也好基督教也罷,或者只是對真善美、對美好人心的信仰,那麼內心就會有一種正向的堅守,一種抗拒負面做法的自覺,一道攔阻惡念的堤壩。有恥,有怕,不正是很多人不願做害人之事的心理基礎嗎?自我抗拒比任何外在的監督規範都重要得多,有效得多。倫理的規範,是一種主動的拒絕;制度的規範,則是一種被動的約束。

  道德滑坡、公德式微的時代,如何挽救人心呢?孔夫子選擇教育,作為他那個時代對抗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問題的武器。而在今天,制度之外,教育仍然是最為根本的途徑。今天在學校中的幼兒、青年,明天就是決定這個社會人心如何的成人。我們今天給予他們什麼樣的教育,培育怎樣的心靈,就決定明天我們擁有怎樣的社會,擁有多高的社會倫理文明,決定著明天的制度要對付多少不願遵守它的人。

  教育能給他們以生命教育,讓他們看到生命的可貴、尊嚴,懂得他人的生命與自己的生命並無二致,不能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教育能給他們以公民教育,讓他們從小就知道要怎樣維護一個社會的秩序,懂得文明社會需要我們付出什麼;教育能給他們以批判意識,懂得當下社會那種金錢至上、為利害人的做法是多麼可悲可嘆,而不會在社會濁流中迷失自我。當然,前提是,我們必須將這些作為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不是讓考試、讓實用主義、讓功利意識蒙蔽了教育的慧眼。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一個社會不可能人人是君子,但也不能有過多的小人。挽救人心,按佛教的説法,就是行動在他們起心動念之前。在這方面,教育無疑是最關鍵的手段。教育也許不能即刻讓當前制假造假、危害他人者改邪歸正,但可以讓他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拒絕這種行為,這種舉動。(楊紹福)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