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調查無法説服只信陰謀的人?

時間:2011-04-19 13: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甘肅平涼4月7日發生牛奶中毒事件,39人中毒,其中3名不到兩歲的嬰幼兒死亡——牛奶、嬰兒、中毒,在食品安全醜聞頻曝的當下,僅僅這幾個敏感的關鍵詞,可想而知會引發多麼巨大的輿論關注。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條新聞時,都會本能地想到這可能又是一次食品安全醜聞。可警方公佈的調查結果出乎公眾的意料:中毒事件與食品衛生安全無關,而是一起涉嫌刑事犯罪的投毒案。

  我關注了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認為這個結果是可信的。其一,平涼當地政府在資訊公開上做得不錯,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發佈新聞,整個調查過程也是面向媒體開放的,沒有瞞和捂;其二,調查者是值得信任的,如果只是平涼警方的調查,還可能為了地方利益而瞞報,可因為事件重大,公安部在第一時間就介入並主導了調查,調查結果也是公安部公開的,這個“第三方”的調查是可信的;其三,至今沒有一條確鑿可信的證據,指稱這次事件與食品衛生安全有關。

  可因為警方公佈的結果與輿論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平涼即使處置得當,也一樣遭遇質疑和惡評。按理説,當真相與自己的想像不一樣時,應該尊重事實,修正自己沒有依據、充滿偏見的主觀想像。可如今許多人的思維則是,當事實與想像不一樣時,仍然堅持自己的想像和猜測,用偏見構想出的那套“陰謀論”無根據地懷疑一切,事實再確鑿他們也視而不見。

  也就是説,當平涼牛奶中毒事件發生後,一些人已構想出一個“事件經過”:由於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漏洞,導致牛奶品質問題,於是有了中毒事件——根深蒂固的“偏見”牢不可破,頭腦被這種想像所控制,已經裝不下哪怕證據再確鑿、調查再客觀的事實。很多質疑,正是由此而來。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同樣,再客觀公正的調查,也無法説服一個沉浸在自己編織的陰謀論中不能自拔的人。

  確實,當下一些地方政府的腐敗,一些官員的説謊和愚民習慣,使政府整體的公信力大大受損。此次,資訊公開和公正調查上做得很好的平涼,仍受到苛評惡評,是在為政府公信力受損而埋單。媒體曾創造過一個名詞,叫“無直接利益相關者”:官員與少數群眾發生衝突,但與事件無關的圍觀者卻起鬨甚至直接捲入事件過程中,純粹是為了發泄某種不滿情緒。與“無直接利益相關者”類似的是當前流行著某種“無證據質疑”:毫無根據地質疑政府的調查結果,無論政府説什麼都不相信,都覺得是對醜聞的掩飾,他們其實對事實本身毫無關注興趣,只是借這種質疑發泄不滿。

  政府部門要反思這種“無論如何總得不到信任”的輿論環境,但另一方面,民眾也要尊重政府在重建信任上所做的努力。重塑信任應該是一個政府和民眾良性互動的過程:政府做出努力,民眾表示認同,激勵更多政府部門在取信於民上做出努力。拿平涼這次事件來説,平涼政府在資訊透明上做出的努力應受尊重,民眾不是不可以質疑,而是要拿出可靠的證據和合理的邏輯去質疑,而不能粗暴地説“就不信任你,無論你政府怎麼做都不相信你”。所謂良性互動,就是正面的努力要得到正面的激勵。正面的努力卻收穫負面的評價,只會讓努力者心灰意冷不再努力,結果就是惡性迴圈:反正無論政府怎麼做總招來質疑,乾脆就獨斷專行而隨你老百姓怎麼説了,官民信任生態越發惡化。

  這裡特別要説到媒體的責任,媒體作為輿論的引領者,理性的態度在重建信任上至關重要。令人遺憾的是,此次一些媒體的表現既不專業也不理性,不是用客觀的報道去引導那種不滿的情緒,而是去迎合那種情緒。某電視臺記者赴平涼後,也許看到“投毒”的調查結果無新聞可做,就採訪了當地與牛奶品質相關的5個政府部門,部門都説此事與本部門無關,該媒體就做了一條題為《5個部門緣何管不住一瓶奶》的新聞。這條新聞是大有問題的,一方面,投毒這種事情防不勝防,無法監管的部門當然會説自己沒有責任,這是公安部門管的事。另一方面,新聞這麼寫是暗示這不僅是投毒案,也是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就顯然不合事實。帶著“非要挖出一條大新聞”的心態去採訪,是很不健康的。

  另有某媒體用一系列網友的質疑,質問平涼在資訊公開上的遲鈍,可到底怎麼公開才叫不遲鈍呢?案件的偵查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如果事件剛發生就公佈一個結果,輿論又會説“倉促公開調查結果背後必有黑幕”。按調查進程公佈結果了,又説別人“擠牙膏”了。案件的偵查過程,難道不正是一個“擠牙膏”的漸進過程嗎?突發事件後出現謠言,媒體應合作以平息那些非理性、無根據的猜測,而不是用無根據的質疑為謠言的傳播推波助瀾。(曹林)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