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故里也是“香餑餑”。沂南又是一個大手筆——今年投資1.8億元的建設諸葛亮城;投資3.5億元科學整合諸葛亮文化旅遊區;建成了集紀念、集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綜合性廣場諸葛亮文化廣場。之前,河南省的南陽就信誓旦旦重新打造諸葛亮“躬耕地”——將利用10年時間,投資9億元,打造文化臥龍崗,以重塑南陽城市文化個性。湖北襄樊也不示弱——演繹三國古城再造工程,諸葛亮名人文化園,三國軍事計謀殿,三國歷史影視城等……
當代的諸葛亮們正在算計著“古資源”,甚至也是“鞠躬盡瘁”。為了發展旅遊業,各地從中華古文化中尋找“捷徑”的做法層出不窮。寧國與《紅樓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寧國可以打造“寧國府”。豐都興建“鬼國京都”,初步構想是將世界各地的鬼文化和鬼神風俗匯集一園。湖南新晃縣斥資50億元重建“夜郎古國”,典型的“夜郎自大”……還有,就是絕不放過一個“古人”,古代名人的出生地、曾經居住地、曾經路過地、墓地等都被今人“搶”得十分火爆,“爭”得面紅耳赤。甚至連神話中的人物也不放過,比如孫悟空的籍貫問題一直都是“爭執”的熱點話題。
地下有知的諸葛亮陷入困惑。現如今,諸葛亮一定意義上講是智慧的“代言人”與“代名詞”。有諺語為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意思是集思廣益出智慧。發展現代旅遊業,需要智慧,需要諸葛亮式的人物出謀劃策,需要像諸葛亮這樣的大智慧。但是,在發展旅遊業過程中,恰恰缺乏智慧,尤其是缺少了大智慧。在旅遊業發展上,我們連“臭皮匠”也不如。面目全非的“諸葛茅廬”不僅讓諸葛亮“無家可歸”,而且讓旅遊智慧“流離失所”。“歷史名人也是生産力”,但早有人提醒:如果説歷史名人真是“生産力”,它也不是直接産生金錢的生産力,而是産生文化與思想的生産力。
“諸葛亮”對當代旅遊業發展獻計獻策——保護與合理開發中華傳統文化遺産,必須的;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提取”經濟含量,發展健康旅遊業,也是值得肯定的。但要警惕對傳統文化的“濫開發”,警惕無智慧的簡單開發,警惕一廂情願的“單相思”,警惕不著邊際的“拉郎配”,尤其要杜絕“夜郎自大”式思維。旅遊業是朝陽産業,更是“智慧産業”,有多少智慧含量,就會有多少旅遊含金量。其實,諸葛亮故里到底在哪兒並不重要,關鍵是不能讓旅遊智慧找不到家。 (王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