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背後被忽略的城鎮化陷阱

時間:2011-04-13 1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當我們樂於以近年來的城鎮化水準來表明經濟發展成就的時候,可否想到過數字背後被忽略的城鎮化陷阱?

  近期,上海舉行了“十二五”城鎮化發展高層論壇。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楊偉民表示,本世紀以來國內城市的建成區面積擴張了50%,而城鎮人口只增加了26%。這意味著,我國土地城鎮化的速度比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快了近一倍。(《人民日報》4月11日)

  這意味著,在耕地已經無限逼近18億畝紅線的時候,越來越多被消耗的土地並未換來相應水準的人口城鎮化。而按照“十二五”規劃中所提及的5年後城鎮化水準提高4個點,也就是2015年末城鎮化率達到51.5%的水準來測算,如果按照目前的土地消耗速度,18億畝耕地紅線可謂岌岌可危。

  這還沒算完,在同一次論壇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説,即便是目前的人口城鎮化數字,由於統計口徑方面的原因,也存在“虛高”現象。我國城鎮化人口的統計按國際慣例進行,即在城鎮連續居住超過6個月,便統計為城鎮人口。但實際上,仍有10%~12%的城鎮人口是農民工及其家屬,他們並沒有充分享受到城鎮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

  這也就是説,我們真實的城鎮化水準並不高。測算所得,大約2億人屬於這種數字上的城鎮人口,而不能均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務。這涉及實事求是地評價目前的城鎮化水準,否則,未來的城鎮化路徑或將充滿諸多隱患和衝突。在這個問題上,尚有前車之鑒: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就存在大量失去土地後進入城市的居民。由於這部分人口沒有能夠獲得穩定的工作,使城市裏出現了不少貧民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而考慮到土地城鎮化之後的經濟效益,這個數字將更觸目。“從1980年到2005年,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急劇擴張的時期,與日本的快速發展時期相比較,我國GDP每增長1%,對土地的佔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 這個數字是國土部部長徐紹史在其署名文章《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中提到的(《半月談》2月17日)閒置的工業園區、佔地奢華的大學城、過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在以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名義佔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借用單位GDP能耗概念,我們的單位GDP地耗之高,為未來的城鎮化和工業化埋下了不小的隱患,高地耗之路,並非持續發展之路。

  正如專家所言,長期以來,我們走的是一條低成本城鎮化道路,城鎮發展是建立在低成本獲得城鎮建設用地、廉價使用勞動力、環境承載嚴重壓力基礎之上的。儘管城鎮化水準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大量的矛盾沒有化解,遺留的問題很多。所以,現在已取得的47.5%的城鎮化水準也有很大的不真實性。當我們看到土地城鎮化速度一倍於人口城鎮化速度;人口城鎮化數字中竟然有幾乎2億人僅僅是因為連續6個月居住于城市,卻沒有均等的城鎮公共服務;單位GDP的用地消耗水準幾乎8倍于日本……這些與城鎮化有關的數字時,還有什麼資格再去炫耀47.5%的城鎮化水準,尤其是各地競相追逐城鎮化水準、多座城市提出要把目前的城區面積提高N倍的時候?

  對城鎮化數字背後更多問題的深入關注,要比單純地追求城鎮化率更重要。城鎮化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需要總結在此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糾正偏差,提高品質和效益,走出一條又快又好的發展道路。(蔡曉輝)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