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科研應有信心

時間:2011-04-12 15:50   來源:環球時報

  近年來,中國的科學研究取得長足進步。2006年,中國SCI(美國科學資訊研究所)論文數量躍居世界第二;2007年,中國EI(《工程索引》)論文數量列世界第一位。此外,中國SCI和EI論文佔全球總量的比例也在不斷提高,分別從2000年的2%和2.2%,上升到2009年的8.8%和22.7%。這樣的科學研究成績應該讓人感到自豪,但相反的是,包括不少科技工作者在內的很多人對這樣的成績不以為然。一些人以我國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次數與世界平均值還有差距為由,認為中國的SCI和EI論文的位次不代表中國科技的真正實力,一些偏激的人認為中國的很多科技論文是“垃圾論文”。

  目前,有一個被廣泛引用的數據:中國科技人員發表論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開外。實際上,這個早前由中國科技資訊研究所提供的數據是:按照發表國際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進行排序,2000年—2010年,世界各國排在第一位的是百慕大群島,第五位是美國,日本排第38位,而中國排第108位,其後是印度、俄羅斯。不用分析就可以看出,這樣的數據不能説明各國論文的實際品質,它在國內被廣泛引用,倒是值得深思!

  2010年11月26日,中國科技資訊研究所修正了統計口徑,正式發佈數據:2000年—2010年,按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序,中國排在第八位;對於發表科技論文累計超過20萬篇以上的國家(去除統計小國的噪聲影響,共有14個),按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序,中國排在第12位;中國每篇論文被引用次數以及國際排序在逐年增加;而且我國材料科學、工程技術領域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二位,數學排在第三位,化學排在第四位!

  應該承認,中國的整體科技水準還不夠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中國科技還存在著管理體制、資源分配和評價機制等許多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看不到中國科技工作的巨大發展潛力。中國不僅應該成為,而且一定能夠成為世界科學研究強國。

  首先,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科研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10年,我國的R&D(研究和發展)投入為1090億美元,已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2015年我國的R&D投入佔GDP的比重將達到2.2%,經費將達到1.2萬億人民幣,中國屆時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科技投入國。

  第二,我國擁有世界最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我國本科及以上學歷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以及R&D人員數量,如今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此外,與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不同,我國青年中願意攻讀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比例很大。2011年我國報考研究生人數達到151.2萬,是2000年的3.86倍。

  第三,中國科學研究的領軍人才的數量也在不斷提高。近年來海外高層次科研人才選擇回國工作的越來越多,“千人計劃”在海外華人中引起巨大反響,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等很多具有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回國,已經起到積極的帶動、示範作用。另外,我們自己也在培養高層次人才,按照《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到2020年,我國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總量將達到4萬人左右。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制約中國科學發展的管理體制和環境等諸多問題,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科教興國戰略及自主創新工作的推進,也在逐步解決。對中國科學的發展,我們應有信心!(王元豐)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