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掩護
  調查發現,大量假軍服來自武漢兩個勞保用品批發市場。對此,國家七部委組成聯合調查組突擊檢查。記者暗訪發現,前一天生意興旺的賣假軍服攤位,在當地官員通風報信後,第二天均關門歇業。當地工商局負責人否認市場存在賣假軍服現象。
  假軍服之危害,路人皆知。一是易成為騙子行騙的行頭。這些年假軍官之類的騙人把戲,假軍服在其中算是難辭其咎;其二是著假軍服者橫行霸道,嚴重影響部隊形象。打擊假軍服的生產和銷售,刻不容緩義不容辭。
  讓人錯愕的是,本來這樣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在查處時卻遭遇了讓人難解的困境,不僅當地官員通風報信,使售賣假軍服的商鋪關門歇業,當地工商局負責人甚至振振有詞表示:沒有發現假軍服。而事實上,根據媒體記者的暗訪,假軍服銷售之泛濫與猖獗可謂觸目驚心,不僅數量巨大,“倉庫里一放就是幾萬套”,而且“什麼樣的軍服都有”。
  探究這樣的吊詭現象,不難發現監管部門的敏感與鈍感。平時對假軍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表現出尋乎異常的鈍感;而當上級檢查機關檢查時,卻能表現出非同一般的敏感,不僅通風報信,而且矢口否認有關問題的存在。這樣的吊詭現象,如此交集在監管者身上,實在讓人糾結。
  其實,類似的現象並不鮮見。就拿假軍服事件來說,當初給假軍服銷售者通風報信的不僅有工商所的負責人,還有市場部經理,行業商會的會長,這些人本來是負責查處打擊假冒軍服銷售的管理人員,現在卻成了保護假軍服銷售的馬前卒。
  當然,這其中的緣由並不復雜。一是制假售假者可能對有關監管人員有利益輸送,被利益挾持的權力只能鏽跡斑斑,鈍感無力。二是在上級機關檢查下,監管者和造假者成了利益共同體,不讓上級查出問題是“你好,我也好”,所以才有通風報信和欺瞞檢查的伎倆叢生,敏感異常。
  權力的這種敏感與鈍感,給了我們最深沉的無力感。當監管者變成假貨的保護神,假貨的泛濫與猖獗又如何能夠遏制與消除?這一係列問題僅僅靠媒體和輿論的曝光是不能解決的。監督好權力,才是避免這種亂象的不二法門。 (文/鄧為 圖/趙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