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意願何以創“12年最低”?

時間:2011-03-18 16:11   來源:燕趙晚報
  央行3月16日發佈2011年一季度儲戶、銀行家、企業家問卷調查報告。調查顯示,85.8%的城鎮居民傾向於儲蓄,包括投資債券、股票、基金等變相儲蓄及儲蓄存款,只有14.2%的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創下了1999年調查以來的最低值。(3月17日《京華時報》)

  居民消費意願創12年曆史最低,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消息。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居民消費意願不振?背後的因素值得我們深思。

  只有民生得到保障,才有消費的活力和社會的文明。據測算,我國的基尼系數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的貧富差距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貧富差距過大,造成一邊是內需不足,一邊是炫耀性、奢侈性消費甚至浪費資源性消費趨勢。普通百姓手中余錢不足、國富而民不富,這是居民消費意願不高的首要原因。因此,提高居民消費意願,首先要解決收入分配公平的問題,讓普通群眾手中有錢。

  同時,民生得不到保障,不但造成消費緊縮,也會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醫療、教育費用和商品房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中等以下收入居民為了應對治病、子女教育、買房等大額支出,不得不盡可能提高儲蓄,壓縮當前消費。因此,提高居民消費意願,就要著力解決老百姓不敢花錢的問題,通過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除老百姓消費的後顧之憂。

  最後,還要讓群眾放心消費。瘦肉精、假蜂蜜、毒火鍋……在生活越來越富足的今天,一些食品安全問題不時跑出來驚嚇甚至傷害消費者。這些問題的存在,給老百姓食品安全帶來隱患,讓老百姓無法做到放心消費,也是影響居民消費意願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只有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讓群眾放心消費,居民消費意願才會不斷提高。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