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乞討兒童”需民間與公權互動

時間:2011-02-09 14:2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最近,中國社科院教授于建嶸通過微博發起“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行動引發強烈關注,大量社會名人參與街拍,多個慈善基金參與進來,以求建立數據庫和培訓志願者,各地警方接連出警調查核實。于建嶸説,現在公安部的有關部門和許多地方公安機關都明確表態支援“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行動,部分全國人大代表還表示準備在今年兩會上就此提案。(2月8日《資訊時報》)

    這場公民行動引起強大的連鎖反應,特別是公共部門與相關權力的介入,都使得這場社會大救助收到了較好的成效。現在已發現一些被拐賣兒童,正在解救當中,這都證明,民間力量的強大。而聚合民間力量的,無疑就是一條由公共文化與現代文明織成的紐帶。

    眾所週知,拐賣孩子,騙搶兒童,逼迫未成年人行乞,是人性大惡。而文明與善良,就是醜惡的天敵。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失子之痛絕不只是零散的、疏離的、個別人的個體傷痛,在親情倫理的指導下,它會成為一個社會共同的記憶與體驗。這種情感通過社會文化的疏導,自然容易把太多精神相通、憂戚與共的群體黏合在一起。

    民間不僅有力量,更有大智慧。打拐是一個需要面對種種艱難博弈的公共行為,僅僅靠權力部門是不夠的,要讓那些被拐騙的孩子順利回家,就需要民間力量的智慧介入。通過微博公共傳播平臺,通過民間志願者街拍的方式,使民間力量織成一張張更為龐大而密實的網,找到那些散落在角落的孩子,這就是一種民間力量在公共問題上的創新。

    公共意識與文明倫理是民間行動的精神支撐。當然,要讓這些民間力量完成更多的救助行為,還離不開配套支援。比如,民間力量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援。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很多公益基金組織積極參與其中。同樣,這種民間行動還需要公共部門與制度支撐。而公安部門與人大代表的介入,無疑也帶來更大期待。這一切表明,對於民間行動來説,只要其運作足夠的透明與公開,經得住充分監督,就能夠産生強大公信力,來對還原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起到積極作用。

    這意味著,“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行動為民間力量與公共部門之間的良性合作提供了一個重要標本。這就要求,民間力量必須得到充分的呵護,只有民間力量不斷壯大,社會才會呈現出更大活力。也就是説,讓民間力量在法治軌道上自由運轉,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責任。現代社會最不應該輕視的,恰恰也就是由公共文化支撐的民間力量。

    一個講求人文關懷的政府,一個注重現代文明的國度,應該有一種篤定的責任與使命,來對那些散落異鄉的孩子發出莊嚴承諾,“無論你在哪,我都要找到你。”現在,面對“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行動,面對彌足珍貴的民間力量,面對打拐需要面臨種種利益博弈,我們自然期待相關部門能在更多制度與體系層面,給予最大支援。

    比如,此前有關刑法對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較弱,就曾遭受過諸多質疑。打拐如果不能從法治層面來對買方市場産生足夠的威懾,利益驅動之下的罪惡製造自然就很難絕跡。此外,在尋找失蹤人口方面,建立相關的資訊資料平臺,建設失蹤人員DNA資訊庫,進一步提升跨部門協調能力,提高執法部門的異地協作能力等等,政府部門都可以有更大作為。政府部門越多的細節完善,就會讓民間力量運轉得更加從容自如。

    畢竟,那些流落他鄉的孩子,牽動太多的世道人心、人情冷暖、社會制度、權力品質。也只有靠情感、文化、制度、執行來擰成強韌的絲線,在民間與政府的合力之下,才能織起一張讓孩子回家的更大更密實的網路。 單士兵(媒體工作者)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