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不是為了讓市民受限更多

時間:2010-12-21 14:52   來源:新京報
    為期一週的北京“治堵方案”公開徵求意見已經結束。民眾提供了怎樣的意見和建議,而“治堵方案”又將吸納多少民意,社會各界都很關心。希望有關部門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學習,像公佈車船稅法草案徵集到的民意那樣,向公眾做出詳細説明。

    “治堵方案”在加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交通投入方面,令人印象深刻。需要説明的是,治堵方案要想得到市民的擁護與配合,首先在犧牲市民已有權利時,要慎之又慎。徵民意的過程不是走形式,民眾反響強烈的公車問題、公共交通問題、城市規劃問題是困擾首都交通的主要矛盾,未來出臺的正式“治堵方案”,應有更明確的解決方案和時間表。

    所以,“治堵方案”的核心問題是,政府如何提高自身公共治理的水準。

    首先,未來的“治堵方案”應該明確如何進一步限制公車使用,而不只是零增長。我們曾經呼籲要有一個“公車削減計劃”,然而,現在有關部門仍不願公佈北京市公車的數量,民眾因此而無法知道北京市的公車是負增長、還是零增長,或者大增長。

    另外,落實公交優先戰略,也需要更加詳細的實施方案。近年來,在“公交優先”的口號下,北京對公交的欠賬反而存在進一步拉大的趨勢。日前,由北京市交通委研究室主任郭衛亮領銜完成的《北京交通問題對策研究》報告顯示,1998年至2008年規劃的132處公交場站,目前僅實現52處;城市建設、房地産開發還在不斷擠佔公交場站,僅2007年至2009年,被拆遷的公交場站就有21處,多數沒有得到補充。

    而在城市規劃方面,“治堵方案”也應該明確:疏散中心城區人口和不能再提高中心城區的容積率。下決心改變現在“居住在郊區、工作在市中心”的城市規劃所帶來的上下班高峰和潮汐式人流車流,城市規劃不調整,解決不了擁堵。不能一方面把戶籍人口疏散出去,一方面又提高中心區的高樓大廈容積率,賣地生財、商業開發,將更多的人引進來。

    治堵的目的,是為了市民生活得更便利更好,而不是受限更多,在得不到更多利益的情況下犧牲已有的權利,這是民眾最不願意的。另外,這對市民來説也不公平。不能把“治堵”目光過多關注于限制市民買車。

    在“治堵方案”公佈之後,民間質疑聲音最集中的正是限制市民購車以及限制市民用車。因為,這樣的政策直接涉及公民的權利,需要市民為“治堵”做出犧牲。過去的一週,由於“治堵方案”限車資訊的混亂直接引發了市民的恐慌性購車,一天汽車上牌數量竟然突破了5000輛。北京車市的瘋狂説明,限制市民購車的權利,非常敏感。

    如果迫不得已,需要市民為了“治堵”等公共利益做出犧牲,也必須得到市民的同意。顯然,僅僅徵集民意並不能顯示獲得了市民的同意。如果,我們缺乏必要的程式和條件,讓每一個市民充分表達,那麼,出臺“治堵方案”至少應該經過人大的立法程式。至少,涉及限制市民購車和用車的條款,要經過北京市人大的討論、表決和通過,才能實施。

    先公車、後公交、再城市規劃與交通管理,最後才是限制私車與徵收擁堵費,這才是城市治堵的先後順序。“治堵”不是先“治民”,在窮盡一切治堵手段之後,才可以談市民為“治堵”買單的問題。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