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聯盟,別成尖子生收割機

時間:2010-11-24 10:35   來源:錢江晚報

時值週末,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大學7所高校發佈了同一則公告:2011年,7校將聯合舉行自主招生考試。在此之前,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宣佈加入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的“五校聯盟”,使這一陣營擴充到7校。

輿論戲稱,北大清華領銜,“北約”對掐“華約”。華山論劍是否決出高低暫時按下不表,僅僅從雙方陣營對陣情況看,這是一場掐尖大戰。“北約七校”主“文”、“華約七校”主“理”,雙方跑馬圈地、劃土封疆,分別壟斷文、理尖子生。當然在“北約七校”和“華約七校”中也有個別“站錯隊”,例如中國人民大學等偏文科也站在理科陣營,但是他們之所以跟著“老大”,無非是不想掉隊。掐不到雨前茶,總比後來者掐樹葉好。

當然這樣對壘不是沒有道理,至少考生不用疲於奔命,家長節約了考試成本,而高校出題也省事,一張試卷一網打盡天下。畢竟目前自主招生仍是探索,高校組成“托拉斯”強化了品牌,7個人一起叫賣起來嗓門總比一個人強得多。因此,從進攻策略上説,這一做法並非不可取。

但是,問題是“北約”“華約”如果打的是冷戰就徹底暴露了底細。例如把自主招生測試故意安排在同一天,迫使學生做“二選一”的選擇題。參加聯考之後,考生以聯考成績不能自主申請所有認可該成績的學校,而只能申請有限的兩三所,其中有的學校不接受第二志願申請,同時,相關高校也把面試時間十分“湊巧”地放在同一天,讓多選題最後變成單選題。

這個底細是什麼?就是只做收割機,不做播種機。只收割優質小麥,不考慮是否最大限度培養人成就人。和美國常春藤相比,我們兩大集團本身就存在一些先天弱勢:一是學校還遠沒有具備像美國名校那樣的辦學自主權,現代大學制度也尚未建立;二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內功”遠沒有修煉好。因此,彌補這一弱勢的最好辦法就是,以學生為先,賦予他們更多的選擇權,促進大學改革。以開放的姿態播種,不是以壟斷的心態收割。

相比而言,武漢大學此類就鬱悶了,百年老牌子也榜上無名,是否有邊緣化的危險呢?其他重點大學呢?這背後,是這些高校還沒來得及加入,還是“北約”、“華約”根本瞧不上眼?如果是後者,這個“七國一統”是不是最後坐大成新高考?對公眾來説,最希望看到的是兩大集團親密接觸,互通有無,而不是變成利益聯姻,壟斷的招生寡頭。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