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慶祝“教師的節日”?

時間:2010-09-10 11:03   來源:西安晚報

  今天,是教師節。自1985年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關於教師節的決定》,每年9月10日確定為教師節,如今我們已經迎來了第26個教師節。

  設立教師節的初衷是,倡導尊師重教,國家保障老師合法權益,勉勵老師為教育事業作出更大貢獻。但近幾年,每到教師節來臨之際,坊間談論的是送禮,我們耳邊聒噪的是送禮,有人甚至稱,教師節已經變成了送禮節,此前,教育部網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甚至,有人呼籲取消教師節。教師節的本來面目越來越迷失了,這不能不讓人痛心。送禮這個話題不是不能談,但教師節的內涵絕不只是禮,何況禮不單指禮品、禮物,還有禮節、禮儀。如果把教師節當做送禮(禮品)節,無疑是狹隘的。

  今天,我們直面教師節,應該拂去加在教師節上的浮塵和誤區,還教師節的本來面目。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一個背景不能不提,此前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這是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實施,這是新世紀我國第一個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它描繪了2010年至2020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在此語境中,審視今年的教師節,可以發現這是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教育規劃綱要發佈以後的第一個教師節。欲“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必鬚髮揮老師的作用,否則一切無從談起。

  因此,還原教師節的本來面目,需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真正尊師重教。尊師,應該成為一種動態的、常態的制度安排,而非集中于某一天,某一群老師。
 
  尊師,首要就是提升老師的尊嚴,讓老師擁有職業尊嚴。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當前,一些老師的確失去了職業榮譽感。為何如此?應該説,這與一些老師道德沉淪有關,也與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有關,但顯然,也與社會缺乏尊師重教的氛圍、與老師未能獲得足夠關注有關。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通過,該法第十四條規定: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採取措施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物質待遇,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給予獎勵。但平心而論,一些老師的待遇並不算高。

  二是,提高老師素養。老師的職責在於教書育人。教師,需要的是學養;育人,需要的則是師德。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説過這樣一句名言:“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當前,我們最缺的就是靈魂的教育,最不缺的就是知識的灌輸和堆積。

  欲有公民社會,需有公民教育,而老師培養學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環。但我們看到,個別老師沒有公民涵養,沒有人文情懷,沒有法治精神,沒有權利意識,對學生缺乏尊重,對自己也缺乏尊重。

  “師道既尊,學風自善。”“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今天,我們如何過教師節,只是第一步。教育興則人才興,人才強則國家強。只有尊師重教,教育才可能興;只有教師既深懷專業素質又葆有公民素養,才能教出合格的學生。(王石川)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