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明規則管束必有潛規則流行

時間:2010-09-02 10:31   來源:京華時報

  安徽五地發生的換教材風波,更多的是對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提醒:如此亂象,是不是該從根本上、規則上管一管了。因為,沒有明規則的管束,必有潛規則的流行。只是,這提醒來得未免太晚了一些。

  乍聞安徽省阜陽、滁州、淮南等五地初中生新學期換了英語課本,覺得不算大事兒。各地中小學近年都在折騰教改,常常集中更換教材,與時俱進嘛,把過時落伍的教材換上一換,何必大驚小怪。

  細看新聞,蹊蹺來了。近百萬初中學生突然換英語教材,背後大有文章:這些地區的初中英語教學起步晚,學生基礎弱,新教材內容陡然加深,師生措手不及,不知該如何準備中考。明顯違背常理的事兒,為何一意孤行?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了潛規則:選用哪套教材,有決定權的官員獲利空間巨大,可能高達數百萬元之巨。還有一些細節值得玩味:換課本的通知中,欲蓋彌彰地加了一句“不予公開”;五地新教材還分別選用了兩家出版社,不知是否兩頭都沾了利益,才只得各分一杯羹?

  原來,換課本和教改無關,倒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不曾偷”。

  其實,這套教材出版的“潛規則”,並非始於安徽,始於今日。從那位從業五年的圈內人爆料來看,這套把戲由來已久,是“這個行業的普遍現象”。

  當年,在一個省區的出版界,肥得流油的必是獨家壟斷教材甚至是教參出版的教育出版社,不費吹灰之力的生財之道讓不少同行眼紅。自2003年起,教材實行“一綱多本”,打破教材出版壟斷格局,令很多有資格初涉教材出版的同行大為興奮。因為這個蛋糕巨大,旱澇保收。各出版社為了多爭取訂單,自然使盡渾身解數,而使用相對成本較低、見效頗快、又沒啥風險的返點、回扣之類伎倆,幾乎就成了水到渠成的“題中應有之義”。圈內人説了,這個返點,雖頗豐厚,也只佔出版社收穫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以小博大,何樂而不為?

  一個行業通行了這麼多年的“潛規則”,教育主管部門難道真的一無所知?竟然沒有防範或懲處措施和先例?

  凡違法違規的事,如果利益巨大且風險極低,必大行其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食品安全事故的觸目驚心、違規礦業濺出的鮮血、醫生慣開大處方的久禁不絕,都逃不出這個規則。如果行業主管部門坐視“潛規則”流行而束手無策,如同請君入甕,誘人犯罪。

  安徽這五地發生的換教材風波,更多的是對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提醒:如此亂象,是不是該從根本上、規則上管一管了。比如,更換教材的聽證會制度,請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甚至學生代表參加,把“有決定權”的人,從二三人擴至上百人。要通過所謂“利益流通”來擺平上百人,難度和成本都大大增加,潛規則也就不攻自破了。否則,沒有明規則的管束,必有潛規則的流行。

  只是,這提醒來得未免太晚了一些。我們不禁要問,對於那些“水到渠成”的潛規則,難道總要等到若干年之後東窗事發,才有可能亡羊補牢嗎?(李泓冰)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