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返貧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時間:2010-09-02 09:26   來源:紅網

  以宅基地換房、承包地換社保,先撇開公平問題不談,單就這種做法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看,也不是目前的最優選擇。

  事實上,城鎮化決不是“兩換”這麼簡單,更何況,目前很多地方的城鎮化,都還停留在單純的住房集中這個層面,公共設施、社會保障、社會事業、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都遠沒有達到城鎮化的水準,讓農民進行“兩換”,最終的結果,就是讓農民返貧,讓社會增加許多不安定因素。

  任何改革措施的出臺,都必須具有良好動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則,就會適得其反。而從一些地方的實際操作來看,熱衷於對農民進行“兩換”的真正動機和根本目的,並不是為了推動城鎮化進程,讓農民享受城市居民的生活,而是為了解決政府眼前遇到的難題,如項目建設用地緊張、政府財力不足、債務負擔沉重以及城鎮化率不高等。也正因為這樣,“兩換”就具有很大的功利性、盲目性,是一種短期行為和眼前利益。“兩換”不僅不會幫助廣大農民換來一個美好的未來,也不會給地方政府換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近年來通過大規模的徵地拆遷、基礎設施建設、圈地以及“兩換”等,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雖然獲得了一定的經濟補償,擁有了新的房産,且這些房産都是按照城鎮化的價格標準計算的,同時還能享受了原先所沒有的社會保障,使他們在財産性收入數據上披上了一件美麗的外衣。甚至,這件外衣的披上,讓他們提前達到小康,甚至現代化水準。

  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們,實際生活水準卻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因為,過去賴以生存的土地,雖然未必能夠使他們富裕,但至少可以讓他們不至於太窮。而換上城市市民“馬甲”的失地農民,住進了新的樓房和擁有一個很低水準的社會保障後,並不能證明他們的居住條件也得到了同步改善,新房子和低保障還不足以撐起一個家庭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和正常開支,加之物價上漲的速度很快,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失地農民返貧的問題,原本還説得過去的生活,轉眼間變得越來越艱難。更重要的,由於這些失地農民大多沒有任何的職業技能,根本不具備就業的條件,地方政府在獲得土地以後,也沒有採取任何幫助他們提高職業技能水準的措施和辦法,這些戴上了城市市民“馬甲”的農民,只能依靠可憐的社保收入生活,怎能不因失地而返貧呢?城鎮化的目的又如何能夠實現呢?

  其實,城鎮化也好,“兩換”也罷,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就業充分或者具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失去土地的農民,如果能夠找到適合他們的工作,他們的生活就會有保障。反之,如果找不到適合他們的工作,但有完善的社會保障作保證,他們的生活條件也就不會因為土地的失去而大幅下降。具備了這樣的前提,城市市民的身份才不會變成一件“馬甲”,新的住房條件等才能體現出它的優越性。

  當然,從法律的角度出發,無論是建設需要的徵地還是一些地方正在推行的“兩換”,都不能以犧牲社會公平為代價。因為,不管哪條法律,都沒有規定農民必須用宅基地和承包地才能換取城市市民的身份、才能享受城市的各項公共設施、才能得到社會保障的庇護。如果非要農民失去土地才能得到一件城市市民的“馬甲”、才能去享受城市公共設施和社會保障,這本身就在製造一種新的不公平。久而久之,會讓城市陷入一種不平衡、不穩定的發展狀態,其危害之大,值得關注和重視。

  總之,農民失地返貧的問題,必須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與關注。要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決不是操作環節的問題,而是工作目標、工作思路、執政態度的問題。從而,找出更加適合農村建設和發展的新路,讓農民能夠通過土地置換“換”回一個美好的未來,政府也能夠通過土地置換實現城鎮化的目標。(譚浩俊)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