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京的媒體描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場景:秋季開學,南京江寧區60所中小學校、8萬餘名中小學生將換上統一的新款學生裝。媒體説,當您看到成千上萬身著統一制服的中小學生,你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沒有看錯!
不過,我還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60所中小學校、8萬餘名中小學生的審美會如此步調一致。更難相信,哪家企業如此幸運,可以博得8萬餘名中小學生的青睞。
儘管媒體提及“江寧區各中小學校將面向學生家長,本著自願原則開始組織徵定”,想來少有家長會願意被排除在這一“組織”之外。我們至今無法得出8萬餘名中小學生的審美被“統一”的程式,也未見60所中小學“校服”被統一成“區服”的民主決議。當地區政府解釋這一切的理由是——為了“和諧”。大意是,在同一區域內,有的學校被認為是“名校”,有的被稱為“差校”,而全區統一校服,將有助於消除此類不和諧現象。
8萬餘學生統一校服,就不會有“名校”與“差校”之分了?就一如江寧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所説的,“有利於學生所在的學校、所在區域教育的管理與引領”了?
教育局的專家們大概不會不知道,名校與差校之分並非由於校服不同所致。事實上,一直為人所詬病的社會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具體到城市中小學教育上,即是名校思維之下的教育政策所致。如今,不追根溯源,反思學校等級觀念産生的現實原因,以萬千看似平等的校服來掩蓋種種不公平,實難猜透這校服和諧論之下蘊涵著怎樣的政治思維。
當地教育部門還用日本的例子來證明全區統一校服政策的方向正確,曰“校服發源地是日本,是為了解決學生間條件差異,遏制攀比之風而實施統一著裝”云云。且不論日本沒有在一個市或是縣統一校服,即使要求各學校各自統一校服,其目標並非是為了掩飾學校之間的好壞差別,而是為了“遏制攀比之風”。可見,此“統一”也絕非南京江寧區所言“統一”。
校服如果不被寄予太多的政治含義,它的確讓人産生美感。在一個學校,顯示的是局部的統一與整齊;在城市,這一更大範圍內則呈現出文化的多元與自由。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文化,倘若學校歷史悠久,傳承了數十年的校服則又承載了這個學校的文化,成為青春記憶中閃亮的一部分。這不是什麼名校情結,而是對一個學校自主權、對學校的歷史與傳統的尊重。
多元與一元的辯證存在,是構成一個和諧社會的基本法則。不要因8萬餘學生年少懵懂,而武斷地替青春做主。(郝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