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口咋成了婚姻的絆腳石

時間:2010-05-13 10:48   來源:齊魯晚報

  由於結婚後必須遷出人才市場集體戶口,廣州市數以萬計的人逐漸成為潛在的“滯婚”。公安戶籍管理部門和計劃生育部門表示,他們並沒有出臺“集體戶口不允許結婚”的規定。專家分析認為,集體戶口不能結婚的直接原因是戶籍管理與計劃生育管理捆綁在一起(據5月12日《廣州日報》)。

  廣州數以萬計的情侶因為戶籍而不能成為合法的夫妻。這聽起來很荒謬,但卻是真實的存在,而且這並非廣州所獨有——其他的很多大城市,可能都存在這種情況。

  雖然結婚後必須遷走戶口源於人才市場與落戶者之間簽署的“保證書”,但我們卻無法責備人才市場,因為落戶者實在沒有理由讓代理落戶的人才市場為他們承擔計劃生育方面的責任,何況“保證書”還是雙方自願簽署的。我們也不應該因此而把矛頭指向計劃生育政策,因為計生政策本身與“滯婚”之間並不存在因果關係。之所以産生集體戶口結婚難的問題,是因為計生與戶籍被捆在了一起——如果戶口所在單位不用為超生負責,“滯婚”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

  戶籍本是一種登記制度,是便於管理的一種手段,但在中國,它卻被捆綁了很多東西。除了計劃生育之外,還有很多的社會福利都是與戶籍掛鉤的,比如高考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報名參加、購買經濟適用房必須擁有所在城市的戶口、養老等社會保險依城鄉戶籍被分為了兩類……戶籍一動,捆在它身上的東西都要動,牽一髮而動全身;由於背負的東西太多,戶籍的流動非常困難——這也正是戶籍制度改革舉步維艱的根本原因。

  戶籍若要恢復流動性,戶籍管理制度要改革,必須去掉附加在戶籍身上的各種負擔。這個道理“知易行難”,試想:如果各種福利制度不與戶籍捆綁,而是以實際居住地為準,或者戶籍可以自由遷徙,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肯定是全國各地的人口像潮水一樣涌向北京上海等城市,因為那裏的公共福利好,因為那裏考大學非常容易……這顯然是京滬等大城市都不能承受的,也不符合人口合理分佈的要求。

  為什麼要用一道“堤壩”來防止人口的大流動呢?因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差距太大了。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不設“堤壩”就可能一瀉千里。戶籍就是這一“堤壩”的化身,或者説是制度上的體現。但是無論怎樣的制度設計,都不應該讓人的法定權利受到侵害。作者: 盛大林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