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保卡後還要不斷給它“充值”

時間:2011-08-31 14:10   來源:廣州日報

  昨天上午,人保部副部長胡曉義透露,正在推出的社保卡附加金融服務功能,可依託銀行現已遍佈全國的支付結算網路,為參保人實現持卡繳費、待遇領取、異地資金劃撥等提供支付結算手段。他同時表示,身份證與社保卡一證一卡都是政府提供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現在不太可能相互取代。

  “單位時代”,單位集政治管理、經濟分配、社會保障等功能于一身。作為利益共同體,每個單位就是一個微型社會,單位為“單位人”提供了盡可能多的社會保障。隨著改革深入社會轉型,“單位制度”也在悄然蛻變、華麗轉身。在這個節點上,標誌著社會保障社會化的社保卡無疑成為一種載體,提升“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速率。因此,社保卡的點滴完善,都預示著社會管理的進步。

  節約社會資源,降低社會成本,社保卡功能完善所産生的社會正效應是不可估量的。據人保部的統計,去年,全國參加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人員已經超過12.6億人。僅僅是城鎮居民就産生了9.4億人次的醫療服務,還有1.6億人領養老金,每年就算領12次就發生幾十億次的支付關係,“一卡通”式社保卡可以節省多少社會成本,方便多少群眾,是不難計算的。而且,這種社會效益還將隨著社保卡功能的升級而成倍擴大。有理由相信,當“天下大同”成為現實,社會保障不再畫地為牢,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

  正如要不斷往銀行卡裏存錢,我們才有錢可用,社保卡也要不斷“充值”,才能提高它的“含金量”。就目前的思路,社保卡僅限于社會保障和金融等服務功能,其實我們還可以繼續往裏“充值”,賦予它更多的功能,譬如社會管理。

  一個公民終身擁有、至死不渝的社會安全號碼,只要把某個人的號碼輸入全國聯網的電腦系統,有關他的所有背景材料,包括年齡、性別、出生日期、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稅務、保險、信用情況、有無犯罪紀錄等等一覽無余。如果他曾經有過不良納稅紀錄或犯罪紀錄,這個紀錄就將永遠伴隨著他。有了這個“緊箍咒”,公民的行為便有所顧忌……這是美國社會安全號碼制度描繪的景象。

  我國現行的居民身份證記載著公民的基本資訊,承擔著部分的社會管理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經濟活動的頻繁,社會成員流動的加劇,居民身份證的管理局限日益凸顯。它的資訊是粗陋的、靜態的,姓名、民族、住址、出生日期等區區九項常規項目難以反映持證者的全貌;尤其是,在經濟社會,它缺乏公民經濟交往方面的資訊,這對社會管理是十分不利的。

  對此,錄入大量動態資訊、涵蓋了持卡人的經濟活動的社保卡,在完善公民身份上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補充。倘若將持卡人的其他身份資訊也寫入卡內,他的輪廓將會更加清晰,面貌將會更加真實,社保卡的社會管理價值也將更高。所以,在條件成熟時將社保卡、身份證合二為一,以提升社會管理水準,理論是成立的,實踐是可行的,完全不必擔心誰取代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