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營“收費”的銀行業拋棄了公益屬性

時間:2011-08-30 10:27   來源:燕趙晚報

  已有12家上市銀行公佈了2011年的上半年業績。這12家銀行今年上半年共實現凈利潤4244.47億元,其中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就有2057.43億元,幾乎佔到了凈利潤的半壁江山。(8月29日《重慶晚報》)

  有數據顯示,目前面對客戶的銀行服務已從幾年前的300多種發展到數千種,且收費項目及標準不斷增加提高。

  是否應當收費及如何收費,這好像是一個經濟問題,或者説是産業政策調整的問題,事實上卻是個政治社會問題。銀行服務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服務,銀行服務的收費對社會和民眾的影響甚為廣泛。不可否認,收費是銀行成本的需要。當中國的銀行要成為真正的商業銀行的時候,它必須考慮成本問題,必須考慮經營問題。

  問題的癥結在於,不是説商業銀行不可以收費,但是需要條件。若市場競爭較充分時,商業銀行服務的定位不再是“公益性服務”時,而且國家明確把服務收費的定價權交給商業銀行時,它們完全可以按照市場的價值規律來自主定價。但是目前,商業銀行服務定位為“重要的公益性服務”行業,在我國經濟的轉型期承擔著特別重要的市場角色。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多少還承擔著替政府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角色。

  公眾最急切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取消或降低部分運營成本低廉的服務項目收費;另一方面,改善服務水準,提升服務細緻度。銀行收費起源於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不是基本服務。目前,我國金融創新的速度較慢,而且我國銀行一直都是分業經營,銀行的理財水準、理財能力還不高,過多的收費項目必然會引發社會的非議乃至抵制。

  沒有金融業務高品質的服務品質,就沒有銀行收費的生存基礎。面對外資銀行的衝擊,中國銀行業需要在提高服務品質、拓寬服務領域等方面加強,學習銀行經營新思維,而不是靠收費來增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