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麼來醫治越來越嚴重的“化肥依賴症”

時間:2011-08-16 13:55   來源:人民網

  記者在我國産糧大省黑龍江、吉林等地調查發現,化肥的施用對近年來糧食增産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讓部分農民患上“化肥依賴症”,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劇。業內人士指出,化肥過量施用將帶來土壤品質性質退化、糧食減産等後果,致使黑土地越種越“瘦”,危及糧食安全,已經開始影響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參考報》8月15日)

  有數據顯示,我國耕地總量佔世界總量的9%,但所耗用的化肥和農藥的總量卻分別佔世界的35%和20%。單位面積化學農藥的平均用量比世界水準高2.5至5倍,每年遭受殘留農藥污染的作物面積達12億畝。這些年,我國糧食産量連年增收的喜訊讓人高興,但越來越嚴重、已經開始影響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化肥依賴症”,也越來越讓人焦慮。

  農民種地,是不是非得用化肥不可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用自己的試驗,證明了不用化肥農藥,不用農膜,不用添加劑,不用除草劑,不用轉基因這種現代農業技術,而用牛糞代替化肥,用物理殺蟲法代替殺蟲劑,實現了生態修復,實現了高産,比如夏小麥,畝産達480.5公斤,而周邊農民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種田,夏小麥的畝産只有三百多公斤。但問題是,蔣高明修復生態用了三年的時間,前兩年的收成並不好,甚至是羞于啟齒。

  “依賴症”是一種慢性毒藥,是飲鴆止渴,但一旦上癮,要戒癮,就得花費很大的代價,如當年的鴉片一樣。更重要的是,要靠生態修復來擺脫“化肥依賴症”,還面臨著三個現實的難題,一是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有蔣高明的技術、耐心和決心,在相當程度上,目前的農業科技推廣站都是在“不務正業”,與農民的需求沒有真正對接;二是目前無公害農産品的市場銷售價格並沒有真正體現出“精耕細作”農業的價值,在勞動力成本日益高漲的現實下,生態修復不如“化肥依賴”對增收見效快。三是生態農業必須堅持農牧結合的生産方式,要讓農民普遍接收這樣的生態方式,短期內還有一定的難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無疑也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即使他們能夠認識到“化肥依賴症”本質上是一種不道德的農業,但要他們在很現實的社會境遇裏,保持慎獨,無疑是一種癡人説夢。簡單地説,用三年時間來修復生態,農民這三年的種地收入如何彌補呢?從國家層面看,生態修復帶來的糧食增收陣痛如何化解也是一個現實難題。

  固然,宣傳推廣很重要,對耕地品質保護進行立法也很重要,但市場經濟下,要真正將生態農業推廣開來,還必須堅持市場經濟的邏輯。市場經濟的邏輯,就是要保證農民用生態農業生産方式的純收入比目前“化肥依賴症”下的農業生産收入高。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國家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的支援力度,增加生態農業補貼,至少要保證農民在生態修復期的收入水準不下降;二是要用有機農産品的價格來引導農民嘗到了甜頭,提高其積極性;三是要加強監管,增強有機農産品的公信力,不能讓“劣幣驅逐良幣”。

  不僅是為了農業本身,也是為了我們整個生態環境,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化肥越用越多,黑土越種越瘦,這種惡性迴圈不能再繼續了。但如何中止這種惡性迴圈,不能將希望寄託在農民的自覺上,需要政府給力的綜合措施。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