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筷子”與“中國製造”

時間:2011-06-28 15:38   來源:解放日報
  美國佐治亞州的一家工廠裏,數以百萬的筷子將被打上 “美國製造”的標簽,出口到中國。許多美國網友表示,向中國出口筷子錶明美國經濟迎來“興起時間”。分析人士認為,原因在於中國製造業工資上漲迅速,或致使“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終結”。

  當然,印有“美國製造”的筷子登陸中國市場,可能只是一個個案。不過,我們有必要正視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上任伊始提出的經濟新戰略:美國經濟要轉向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即出口推動型增長和製造業增長,要讓美國回歸實體經濟,重新重視國內産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

  回顧美國産業經濟發展的過程,製造業曾被認為是 “夕陽産業”。由於資源環境問題,傳統産業失寵于投資者;今天的美國,正實現著由過去把工業生産大量環節轉移海外的“去工業化”到現在“再工業化”的快速轉身,這種調整和“轉身”的實質,就是重視製造業實體經濟的思路和策略,被人們通稱為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

  現在,美國力圖通過“再工業化”重振本土工業,一方面是防止製造業萎縮失去世界創新領導者的地位,一方面是要通過産業升級化解高成本壓力,尋找像“智慧地球”一樣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産業,而不是僅僅恢復傳統的製造業。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就是在加快傳統産業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實現依靠“再工業化”來推進實體經濟的轉身與復蘇。而美國筷子登陸從一個側面證實了一個事實:重新重視“美國製造”的製造業,形成與“中國製造”從低端到中高端産品的市場競爭的苗頭正在顯露。

  “美國製造”的低端産品來了,對中國以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的製造業而言,其震撼力不可小視。儘管在未來10至20年,製造業仍將是中國經濟的基礎,但是,一些影響中國製造業整體競爭力提升的宏觀因素也不容忽視。庫茲涅茨理論表明,産值最大化(經濟較快增長)是工業化發展特定時期的常態發展過程,但相比之下,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産率較低,中國製造業在品質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

  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增加值率是度量一個經濟體投入産出效益的另一個綜合指標。目前我國製造業的增加值率為26.23%,與美國、日本及德國相比,分別低22.99、22.12和11.69個百分點。

  從行業整體利潤回報率來看,美日製造業都是利潤率較高的行業。近幾年儘管美國製造業比重有所降低,但美國製造業産值仍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6%,在美國對外出口的全部産品中,製造業産品佔到72%。而相比之下,近年我國製造業行業利潤率和資本回報率呈逐年降低態勢。2010年10月以來國內製造業實現利潤增幅與2009年同期相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企業利潤下滑表明企業盈利能力減弱,生産經營形勢趨於嚴峻,産能擴張也不容樂觀。

  現在,中國正在進行産業轉型和升級,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正被淘汰,原因是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實際工資每年增長近12%。當我們正加快放棄勞動密集型加工産業之時,美國人卻重拾製造業來佔領中國市場,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市場經營策略,正是美國人開始認識和體會到重新重視國內産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而當“美國製造”從高低兩端向中國市場進發,儘管現在“美國製造”低端産業尚未形成氣候,但是,當“美國製造”借助於美國高水準的科技研發能力加快低端産業的調整升級,勢必形成與“中國製造”低端産品在國際大範圍、寬領域的市場競爭。

  我們應從“美國筷子”登陸事件中,看到“中國製造”存在的潛在對手和風險,用現代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用技術進步解決傳統産業技術落後等問題,引導更多投資推動傳統産業的調整升級。惟其如此,才能加快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步伐。(聞一言)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