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房地産繼續主導財富再分配

時間:2010-12-14 14:21   來源:新京報
    近日兩組數據,11月份中國70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上漲7.7%,兩輪政府調控之後中國房地産市場仍氣貫如虹,而另一組是中國的百萬美元資産家庭已經躍居全球第三,這兩組看似沒有聯繫的數字告訴我們怎樣一個事實呢?

    12月2日,波士頓諮詢公司發佈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機遇無限 挑戰猶存》報告稱,2009年,中國百萬美元資産家庭的數量達到67萬戶,位列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同時,報告稱,雖然中國的富人家庭已居世界第三,但只佔所有中國家庭戶數的0.2%左右。這一比例遠遠低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美國這一比例為4.1%、瑞士是8.4%,而香港則達到了8.8%。這表明中國貧富分化的程度異常嚴重。

    收入分配並非是近年來貧富分化日趨嚴重的主因。可以説,中國財富分配失衡的程度要遠遠大於收入分配的失衡。據2009年福布斯中國財富排行榜的統計,前400名富豪中,房地産商佔154名;在前40名巨富中,房地産商佔19名;在前10名超級富豪中,房地産商佔5名。房地産行業已經成為中國財富的主要集中地。

    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中國經濟不僅經歷著市場的初次分配和政府的再分配,還經歷著房地産所帶來的第三次財富分配。房地産産生的財富再分配和轉移遠遠大過工資性收入的積累,而由財富效應所帶來的房價上漲動力也絕不亞於剛需的推動力。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任何商品價格的變動都會帶來社會利益(或財富)結構的調整。原因在於價格漲跌的財富效應只是一種零和遊戲,它只是起著財富轉移作用,這種財富轉移必然是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損(價格上漲賣者受益買者受損,價格下跌買者受益賣者受損)。

    由於中國房地産市場的消費結構具有有效需求的過度集中、需求強度與購買力層次明顯脫節的特殊性,進一步擴大了不同收入階層在財富創造和財富積累上的差距。這是典型的“馬太效應”: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當“馬太效應”體現在房價飛漲的市場環境中,房價和財富互為推手、彼此促進,因而,飛漲的房價已經成為中國國民財富結構兩極分化的最重要的催化劑。房地産的財富效應不僅加大著高檔住房家庭、普通住房家庭與無住房家庭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會將這種財富積累一棒接一棒地繼續“傳遞”下去,從而造成“代際之間”的不公平,這樣“富二代”就可能不斷地演化,變成“富三代”、“富四代”……而那些無力支付住房沉重壓力的就可能變成“窮二代”、“窮三代”……

    如何避免這種財富分配失衡的“馬太效應”不斷激化,發達國家主要是依賴稅收對財富分配的糾偏機制。在發達國家,遺産稅、不動産稅、固定資産稅等對財富分配的調節稅收體系已經相當成熟,在享受資本利得的同時需要付出成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數據顯示,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財産稅收入佔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超過9%;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為5%-7%。而中國財産稅類比重偏低,特別是對有産群體的財産徵稅顯得有很大的不足,基本無法實現稅負在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的作用。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在開徵房産稅的同時,包括遺産稅、贈予稅等在內的財産稅體系也需要逐步成熟,完善起來,讓它們在扭轉財富分配失衡方面發揮更大的杠桿作用。□張茉楠(國家資訊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