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缺的不是錢是創新

時間:2010-11-04 12:1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又要低碳化生存,又要向世界貢獻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産品和服務,創新就是民企在各種惡劣環境下“縫隙化生存”的惟一齣路,也是民企生生不息的靈魂和“永動機”。

創新需要資金和人才。傳統的觀念認為,中國的民營企業最艱難的是融資難。但是今天,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中國社會,包括民營企業,最缺的不是錢,而是如何把錢進行有效的整合,投入到最有效的、最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和企業身上。

中國貨幣供應十年擴大450%%:9月份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達到69.64萬億元。據悉,目前我國的M2是GDP的1.8倍,而美國只有0.6倍,日本、韓國不過是1倍左右。按照經濟學家謝國忠的觀點,中國現在的貨幣供應量是10年前的4.6倍,這還只是銀行表內業務的增加,加上表外業務,貨幣供應量超過10年前的5倍。(《證券時報》10月19日)

因此,我們這個時代,錢是不缺的,甚至是整體過剩的。

很多人會説過剩的貨幣都到了銀行和國企。這基本不錯,但是,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民營企業也從中分得了一杯羹,一些有實力的民企同樣面臨著有錢沒處花的問題,一些拿得出幾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現金的民營企業,並非絕無僅有。因此,大量資金投向樓市股市以及藝術品、紅木、高級珠寶等領域,甚至還有熱衷於修建假古董的。

在利率沒有放開的當下,大銀行對民企的貸款成本高,回報低,因此熱情不高,這是可以理解的市場現象。抱怨和等待都無濟於事,民企融資不能指望別人,只能自己抱團取暖。但是金融業沒有完全開放,又如何抱團?有一個一舉多得的辦法,就是學習國外成熟的風險投資經驗,既達到發現、支援和培養創新型市場人才的目的,又解決一些民企資金沒有出路、另一些創業者缺乏資金支援的難題。這樣,一種完全通過市場機制達成的創新,是一種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創新機制。

國有壟斷企業財大氣粗,同樣可以如法炮製,和民營企業爭奪創新型人才和創新型市場。但為什麼我要特別強調民企的優勢和責任呢?原因很簡單,國企缺少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其領導人本質上都是官員,無論是管理還是業績,都服從官場邏輯,某種程度上市場邏輯被迫讓位。對於風險投資這樣見效比較慢、風險比較大收益也比較大的投資,他們多數會有力無心,因為這不符合他們的短期政績需要。同時,對於創新型人才、創新型公司的成長,他們也不像真正的企業家一樣,能夠給予足夠的孵化和培育。民企的優勢和長期競爭力,恰恰在這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同樣,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對研發、對智慧財産權的投入等方面,也呈現出同樣的特點。

10月28日,在上海召開的2010福布斯中國民營企業全球化論壇暨上海世博會民企館答謝禮上,一個叫“星光耀計劃”的民企行動正式開啟。5年內,“星光耀計劃”將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做成15~20個民企CBD。首個星光耀項目有望落戶上海大虹橋經濟圈,下一個目標將是常州。該計劃將以民企總部基地為載體,扶持投資各類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希望“星光耀計劃”不只是一個個房地産項目,還是培育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智慧的“民企大學”,一個充滿活力的風投公司,孕育出無數的中國民營公司,以其特有的創新精神,塑造中國民企的未來。(童大煥)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