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監管“甜瓜臉”催生民眾“苦瓜臉”

時間:2011-04-20 15:12   來源:中國網

  “外國月亮比中國的圓”,過去常常被當做“洋奴哲學”加以批判。儘管如此,一些從國外留學回國的朋友仍然堅持認為,西方發達國家人更愛笑,而中國人不茍言笑,大都是“苦瓜臉”。我沒在國外久呆過,對於“笑容比較學”沒有發言權,僅從個人體驗看,笑確實成了稀缺表情。

  國人“苦瓜臉”居多,説明幸福感乏善可稱。影響幸福感的因素無非包括衣食住行醫教等,在我看來,健康乃至生命直麵食品品質的威脅,當屬國民幸福感的“頭號殺手”。這容易被譏為把幸福感“籮筐化”,但三天兩頭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讓人食難下咽,民眾集體拉著一張“苦瓜臉”,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物往往在不經意間表現出某種微妙的對應關係,與民眾“苦瓜臉”相對應的是某些食品安全監管者的“甜瓜臉”。新華社4月18日報道稱,一些地方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辦公經費和人員工資,依靠上級返還的收費罰款來解決。有食品安全執法人員在網路上自爆家醜:“工資來源於企業的違法所得”,“只要給了錢,立馬變成甜瓜臉”。

  這位食品審查員舉例説,執法中即使發現造假也不能“罰死”,否則下年找誰收錢?本來罰10萬元的現在罰1萬,企業交了“保護費”,焉有不放之理?浙江一名基層監管部門負責人稱,他們有的年份幾個月可以不幹活,因為“前期努力”,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創收”任務。

  這讓人讀出一身冷汗。有毒食品老是糾纏著國人不放,以至於“食為天”的民眾整天提心吊膽,食品安全環境變得如此不堪,個中原因除了食品制售者利欲熏心,原來還有執法部門如此的變相縱容。想想也對,“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食品安全事件,有哪一起是監管部門發現的呢?

  公眾臉色對食品安全問題,不乏數據化呈現。權威機構的調查顯示,有近七成人對食品安全狀況“沒有安全感”,其中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心理狀態是“比較不安”,另有15.6%的人表示“特別沒有安全感”。對於為什麼感覺不安全,受訪者投票選出的主因包括,有51.5%的人認為對違法行為懲罰不力,有48.6%的人認為政府監管不到位。

  這是一組足以令執法監管部門臉紅的數據。從因果關係上推究,是執法監管部門的“甜瓜臉”,催生和造就了民眾的“苦瓜臉”。 嚴密的法律在監管者與被監管者的“貓鼠合謀”下被架空,成了擺設。監管者樂於“睜眼瞎”,做豆腐可添加吊白塊,做醬油可放進毛髮水,造大米可涂上礦物油,養甲魚可喂性激素,養豬可喂瘦肉精,做饅頭可加染色劑,如此食品生態下,公眾不禁發出“吃什麼才安全”的追問,怎能不拉起“苦瓜臉”呢?

  其實對於笑,國人是不吝嗇的。網上流傳“中國人體格強壯,三聚氰胺毒不死,地溝油吃不死,京華火腿只能算飯後甜點”的笑話,曾讓我們會心一笑,只是,是怎樣的無奈才讓民眾用如此苦澀的笑,來調侃隨處都是危險的食品問題。

  “執法經濟”是近年來被廣為詬病的一種公權異化現象。我們曾無數次質疑一些執法部門將管理異化為收費、將執法異化成“執罰”,有關法律也沒有給它絲毫的空隙,然而它就像一顆毒瘤吸附在法治社會和市場的肌體上,損害公平正義,製造公共災禍。現在看,因為可以給某些執法監管人員帶來甜瓜一般的笑臉,它怎肯輕易絕跡呢?

  透過執法部門的“甜瓜臉”,不難看出食品安全問題的本質。若問題食品大行其道、為所欲為是出於行業規章闕如,那大可仰仗法律框架將問題食品打入死牢。問題是我國現已頒布的涉及食品監管的法律法規已多達幾十部,大可涵蓋食品從源頭到餐桌的各個環節。食品問題充其量是個“山大王”,雄踞于法律執行盲區罷了。假設對於食品安全事件,首查監管部門的失職和不作為,實行“連座”,監管部門和公眾誰是“苦瓜臉”,誰是“甜瓜臉”,是不難想像的。

  吃在國人生活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位置,吃得安不安全是考量幸福感的主要指標。“甜瓜臉”和“苦瓜臉”,是食品安全“癥結”的生動詮釋,兩者此消彼長。要使“苦瓜臉”笑起來,就容不得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甜瓜臉”。如果坐視監管者與被監管者“情投意合”,公權機關心安理得地搞起“權力變現”,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的法律就會被執法者“經濟”得生不如死,倘如此,食品安全問題真的就無解了。(肖亞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