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點為什麼一再成炒作的噱頭

時間:2011-03-29 20: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謝三秀為救身患癌症的女兒當街跪行,只因一位網名為“廣州富家公子”的網友説“只要你跪爬一千米就給你兩萬元”,可謝三秀跪行後此網友又出爾反爾,激起了輿論對這位母親的同情和對“富家公子”的憤怒。可輿論還沒憤怒多久,該網友就承認此事件是其一手策劃,稱氣憤比較容易引起關注,是“逼不得已才用這一招”,並稱手段卑鄙但出發點是為救人。

  這件事上的倫理爭議和討論,媒體已有諸多討論,更引起我關注的是炒家的那句話:在其個人研究當中,氣憤是比較容易引起關注的,而且會在大範圍地傳播——這位炒作者的選擇,讓我想起湖北另一位炒作者的話,他曾策劃和偽造了“賣身救父”的謊言,成功地救出了自己因陳情而“被精神病”的朋友。面對採訪時,他解釋説:“賣身救父”是假,可“被精神病”是真,為了引起媒體關注才策劃了這個故事,如今維權必須用這種怪招。他所言的“怪招”,也是激起和利用人們的憤怒感。

  分析當下那些成為事件的炒作,似乎走的都是這個路徑,就是利用憤怒感。剛入行的女演員想紅,炒作時選的是以醜聞去挑逗大眾的憤怒,以搏得出位;旅遊景點想吸引眼球,也是利用爭議去炒作,在輿論憤怒的板磚中收穫關注;維權想引來媒體,必須製造出一個足以讓大眾憤慨的受迫害經歷,才有效果;甚至連激起人們的憐憫和愛心,也需要一個關於仇恨的故事,需要憤怒去刺激,正如這個“跪行求助”的炒作一樣。憤怒感,一再成為炒作的噱頭,成為炒作者屢試不爽的法寶。一個炒作共識是:要想轟動,必須首先要有一個“憤怒點”。

  為什麼炒作者都會選擇人們的憤怒感,以激起仇恨的方式去贏得關注,其背後反映出的社會問題非常耐人尋味。炒作者所以選擇“憤怒感”,是因為大眾有憤怒感,這些人知道,如今大眾的憤怒感是一種很容易被挑逗起來的情緒,他們對如今的社會情緒和輿論取向有著非常精確的把握。

  從正常的思維來看,像謝三秀這樣的悲情故事,只要是真實的,應該直接向社會呼籲愛心,呼籲媒體的關注和社會的捐助。可是,在當下的輿論語境中,這樣常態的呼籲很難贏得關注,且不説人們的愛心已疲憊,審悲已疲勞,還有整體性的社會不信任,最關鍵的是:主導當下社會輿論氛圍的不是這種柔軟的、溫暖的愛心,而是一種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待遇、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莫名的憤怒感。許多人心中這種莫名的憤怒感,遠遠比愛心和憐憫更多,人們心中的愛和關懷,很多時候都被那種無名之火遮蔽或裹脅著。愛心無法激起共識,似乎只有憤怒,才能迅速凝聚起共鳴。

  如今社會中一種民眾取向很值得關注,就是似乎人人都有一種受害者意識,都把自己當成受害者,窮人抱怨自己被社會所拋棄,弱者説自己受害,富人也覺得不安全,總覺得自己是仇富輿論的受害者,處於權力擠壓和輿論仇視的夾縫中。甚至連被認為是強者的公務員和官員們,也向媒體抱怨自己是體制的受害者,壓力大,公眾不理解,我們都是弱勢群體。教師説被教育官僚欺負,醫生説被醫鬧鬧得想死,患者説被高藥價逼得活不起了……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是弱勢群體。受害者心態瀰漫的社會,必然缺乏寬容,與之對應的情緒,也必然就是憤怒感了。不平則鳴,不平則憤怒,所以,憤怒的故事更容易讓人們産生共鳴。

  不得不正視當下社會中這種由“受害者意識”而激發出的憤怒共鳴,網上近來流行的“咆哮體”,可能就是這種憤怒感的折射。每個人的火氣似乎都很大,網路罵人,現實衝突,小事就吵得不可開交,怒火輕易被點燃,都是這種憤怒感的表現。

  這個策劃,抓住的正是這種社會情緒。謝三秀的女兒身患重病,這並非誰害她成這樣,而是身體的自然病變,這個故事雖然悲情,卻沒有仇恨和衝突,沒有一個可惡的施害者,沒有敵人。人們雖有愛心,但在人們的愛心被無數這種悲情故事過度開發後,已經無動於衷了。可是,當添加了“只要你跪爬一千米就給你兩萬元”的策劃佐料後,就有了仇恨和憤怒,尤其是那個充滿階層分裂符號的“廣州富家公子”網名,使這個故事有了可惡的施害者,一邊是為富不仁、欺淩窮人的富家公子,一邊是跪著求救的弱女子,營造出了一個受迫害者、受欺淩者的形象。這種受迫害者形象,極易激起公眾“受害者”的共鳴。大眾也許不會憐憫一個女兒身患重病的絕望哀求的母親,但他們必然會同情一個被可惡的富人“迫害”的母親,從而在“共同受迫害”的憤怒想像中産生了同情。愛心是經由這種“同被迫害”的憤怒感而被曲線激發出的。這種輿論氛圍很不健康,其後的受害者意識很不理性,可其後社會問題的癥結,更值得關注。(曹林)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