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政策農民豈能“不知情”

時間:2011-03-22 14:04   來源:人民日報
  讓人們對涉及自身權益的問題擁有充分知情權、行使好監督權,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民生工程的“被打折”

  近年來,農業機械化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性工程,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補貼農民購置農機具。在河北保定市,自2004年以來,國家每年發放了數千萬元農機補貼,然而,由於這些鉅額資金長期脫離監管,現已查實的違法違規金額就高達110多萬元。

  此類現象不止發生在河北保定一地,隨著其他地方類似情況陸續被發現,人們揪心不已:如果這種坑農行為在更大範圍內發生,將會有多少惠農資金被一些人中飽私囊?又將給國家的惠農政策造成多大的損害?

  不難發現,在這起事件中,資訊不對稱、內部監督形同虛設,是農機生産企業和管理部門得以相互“勾結”的重大漏洞。因為很多農民對國家農機補貼這樣的好政策尚不知情,一些農機管理部門才能肆無忌憚地騙取農民資訊,套取國家補貼款私分。

  類似資訊不對稱現象,在其他惠農政策上也曾發生過。據新華社調查,近年來國家通過採取農業稅減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方式,加大“三農”的扶持補貼力度,但在內蒙古、山西等地,惠農資金有被截留、擠佔和挪用的現象。而其中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很多農戶均沒有聽説過相關政策。

  在今天,實現資訊公開是很重要的事。因為資訊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它只有在公開和公平的語境下被分配使用,才能滿足社會不同主體的平等需要。如果資訊資源只是掌握在某些人手中,就很可能造成某種壟斷,對其他主體形成利益掠奪。在國家農機補貼問題上,也正是因為資訊資源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內部監管失靈,外部監督缺失,最終,資訊資源變成了某些農機生産企業和管理部門貪腐的工具。

  從實際情況看,當前農民要獲取國家惠農政策這種資訊資源,渠道還比較單一。很多時候,他們多是依靠鄉村幹部的傳達,甚至是靠“道聽途説”來獲取。這就為資訊傳遞中的無意減損甚至有意隱瞞提供了便利,更無法調動和利用受益主體的監督積極性。惠農政策本身包裹著巨大的利益,而當前基層監管還比較薄弱,層層下發的過程中,如何避免“雁過拔毛”現象,是好政策口惠實至的關鍵。多種惠農資金被截留、擠佔和挪用的現象説明:面對利益之誘,僅僅依靠相關管理部門和基層工作者的“自覺”與“自律”實現資訊公開,進而形成立體監管,只是一種善良的願望。

  讓惠農政策真正惠及農民,最行之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做法,就是從上到下建立起充分的資訊公開制度,保證各種資訊渠道充分暢通。讓人們對涉及自身權益的問題擁有充分知情權、行使好監督權,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民生工程的“被打折”,制止“惠農”變“坑農”這類惡劣事件的發生。(單士兵)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