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抽檢漏洞”為監管失職遮羞

時間:2011-03-21 22:0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前來河南督導調查的農業部畜牧業司一位副司長表示,全國每年出欄生豬在6億頭,面對如此大的數量,“只要是抽檢自然會有漏洞”,而“瘦肉精”事件的發生,正是暴露出了整個監管鏈條上存在的缺陷。(見3月20日《新京報》)

  這位副司長的這句“語錄”被做成了新聞標題:“農業部:瘦肉精事件暴露生豬抽檢漏洞”。這似乎是告訴我們,目前發生的瘦肉精事件,雖然有監管部門失職的問題,但更是由於制度缺陷。即使監管部門恪盡職守,現在實行的抽檢制度也無法保證瘦肉精的檢出。我覺得,這裡有為監管部門卸責的嫌疑。

  我不贊成這位副司長用制度為監管部門卸責,更不贊成他對抽檢制度的否定。應該説,在商品檢驗中實行抽檢的制度,是普遍使用的有科學依據的制度。所謂抽樣檢驗,其實就是統計學中的抽樣調查,只要抽取的樣本達到一定比例,只要嚴格按照隨機原則抽樣,是完全可以從樣本推算總體的。

  抽檢雖然不能保證100%發現問題,但準確性也是相當高的。如果説在瘦肉精抽檢制度中有漏洞,也只能從抽檢比例和樣本選取方法上進行完善,而不是否定抽檢制度。例如可以研究省裏制定的2%的抽查比例,和雙匯集團4.5‰的比例抽檢,究竟哪個更合適。而且,從理論上説,抽檢也是唯一可行的制度。不抽檢,難道對所有商品逐一檢驗?這更不可能了。這位副司長的這句話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他既強調“只要是抽檢自然會有漏洞”,又用“全國每年出欄生豬在6億頭,如此大的數量”來説明“普檢”的不可能,那究竟是應該如何檢驗?難道瘦肉精的檢驗竟成了無解方程?

  事實上,此次瘦肉精事件,根本不是抽檢制度漏洞惹的禍,而是監管部門瀆職的結果。因為在整個養殖、流通、屠宰、加工、銷售的鏈條上,我們沒有看到抽檢,看到的是“不檢”和“假檢”,看到的是貪贓枉法、拿錢買證。

  在養殖環節的抽檢,居然由養殖戶自己拿人尿冒充豬尿去檢驗;在運輸環節,每頭豬花兩元錢就能買到三大證明,再花上100元打點河南省省界的檢查站,便可以一路綠燈送到南京;在屠宰場,無需檢測“瘦肉精”,每頭豬交10元就能得到一張“動物産品檢疫合格”證明;在雙匯公司,不僅“十八道檢驗”言過其實,而且根本沒有檢驗瘦肉精的內容。這些事實,能説明是抽檢制度的漏洞嗎?

  這是監管被敞開大門、衝垮堤壩的表現。相反,我們認為,如果按照制度抽檢,在養殖戶豬場的第一關,就肯定可以檢驗出瘦肉精的。

  也許現行的抽檢制度確實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此次瘦肉精事件的根子不是制度缺陷,而是人為瀆職。我想告訴農業部的官員,有制度不執行和制度本身有漏洞是兩回事。至於為什麼不執行制度,現在還在調查,但是我們已經看到權錢交易的腐敗了,他們應該受到司法追究,莫須有的制度漏洞不能幫他們脫罪。(殷國安)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