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為啥總是滯後

時間:2011-03-21 22:02   來源:人民日報

  如果總是被動地跟著造假分子打遊擊,我們不免擔心,在“皮革奶”之後,還會出現什麼奶呢?

  在食品安全領域,奶粉似乎屢屢出現問題。從最早的“大頭娃娃”事件到後來的三聚氰胺事件,這個領域總在挑戰著我們的神經,挑戰著我們的想像力和忍耐力。

  其實,這些令人髮指的造假行為已經給中國奶業以沉重打擊,國人對國産奶製品的信心已經遭受重創。比如,筆者認識的不少剛生育孩子的父母,就都不惜高價購買國外品牌奶粉。有的甚至對國內的渠道都失去信任,直接託人不遠千里、萬里,從海外採購嬰兒奶粉。統計數據也印證了筆者的感覺,在三聚氰胺等一波波惡劣事件之後,國産奶粉市場佔有率已經在逐年下降。

  在所有産品品質中,食品品質安全最受消費者關注。而在食品品質安全中,涉及孩子的食品安全又是重中之重。三聚氰胺奶、“皮革奶”這些普通消費者聞所未聞的“新産品”屢屢出現,説明我們在這一最敏感領域的監管還存在明顯的缺位或者滯後。而之所以監管滯後,問題可能出在過去這些年來,我們似乎始終沒有找到治本的良策,而總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因此才會按下葫蘆浮起瓢,剛治理了三聚氰胺,又冒出“皮革奶”。

  最早被曝光的“大頭娃娃事件”是奶粉的蛋白質含量嚴重不足,嬰兒吃的奶粉根本就沒什麼營養。於是我們的監管便開始高度重視奶製品的蛋白質含量。而不法分子很快就找到了對策:用三聚氰胺這種製造塑膠的化工原料摻入奶製品,以提高蛋白質的檢測值。當三聚氰胺吃出問題,監管部門又開始嚴查奶製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但很快,不法分子又顯示出驚人的“想像力”和“專業水準”,三聚氰胺不讓用他們就從舊皮包、破皮鞋中提取蛋白質,這樣既不會增加三聚氰胺含量,又可以提高蛋白質的檢測數值。

  這種最新的“科技成果”曝光後,自然“皮革奶”又會成為監管重點。但是,如果總是被動地跟著造假分子打遊擊,我們不免擔心,在“皮革奶”之後,還會出現什麼奶呢?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被動,真正找到治本的良策?筆者認為,在食品安全這類老百姓最關注的領域,首先還是要嚴肅法紀。只有加大懲罰力度,才能讓造假者在法律震懾下不敢為牟取暴利鋌而走險。道理很簡單,如果違法收益遠遠大於付出的代價,造假者就很難抑製造假的衝動。而一旦造假的代價遠遠大於收穫,這些人就必須有所算計。就拿北京的交通法規為例,交管部門明令禁止外地大貨車進入五環路,違者將罰款100元。但是,據受處罰的司機講,如果繞行六環路,過路費加上多花的油費,要遠高於罰款數。由於守法成本大於違法成本,因此外地大貨車上五環路的禁令就如同虛設。

  欣喜的是,最近修改的刑法在廢除了多項死刑的同時也增加了一項,即在食品安全領域的嚴重犯罪可處以極刑。這表明法律已經給我們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監管提供了有力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治本的法律武器。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領域的亂象將得到遏制。

  在嚴肅法紀、加強監管的同時,加強全民道德建設也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構築起碼的道德底線,比如至少不能在入口的食品中下毒、在治病的藥品中造假。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這些做人的起碼道德底線,不會為了金錢或者其他利益去觸碰這些底線,類似三聚氰胺和“皮革奶”這類事件就不會産生。

  當然,全民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要靠信仰、靠教育、靠文化、靠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來實現。因此,加強法制和道德建設雙管齊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才能讓老百姓真正吃上放心奶。(蕭然)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