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苛刻的捐款”其實並不苛刻

時間:2011-03-10 16:05   來源:新華網

  “要在半年內將2億元善款發放到近10萬農戶手中,且差錯率不超過1%,管理費不超過善款的3%遠低於行規的10%”這樣的“苛刻”要求,企業家、慈善家曹德旺以“苛刻、摳門”的條件向西部五省捐款2億元,開國內捐款問責先河,被網友稱之為“史上最苛刻的捐款”。(3月9日《廣州日報》)

  出手如此大方,條件卻這般“苛刻”,在很多人看來,曹德旺身上也許少了一些別的慈善家一擲千金的豪氣。有人説他“苛刻”,有人謂之“摳門”,但在筆者看來,這個所謂的“史上最苛刻的捐款”,其實並不“苛刻”,一點也不“摳門”。

  不久前,公眾曾就扶貧政策發出“真扶貧,扶真貧”的呼聲,原因是現實之中卻有冒領扶貧款和低保金的現象。與之相似的是,近年來,在善款發放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善款並沒有真正接濟“窮人”,反而進了“富人”的腰包;有些善款被雁過拔毛;有的甚至如泥牛入海,杳無蹤跡。捐贈機制漏洞百齣,又怎能怪捐款者“苛刻、摳門”呢?

  將每一筆善款準確無誤地送到最該被接濟的窮人”手中本是慈善機構的天職,而要保證善款去向的準確性,唯一的途徑就是降低差錯率,差錯率越小,也就越能彰顯“善”之本意。就此而言,差錯率不超過1%的條件其實並不苛刻。如果認為苛刻,那只能説明慈善機構的資質不夠過硬。

  相較于“管理費10%”的行規,3%的標準看似“摳門”,實則考驗一個慈善機構的公信與良心。誠然,慈善機構在管理和分配善款時需要一定成本,但“10%”的行規中究竟有沒有贏利空間,一直存有爭議。可不論怎麼説,慈善機構應該具有公益性質,而不應是贏利機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壓縮管理費實際上就是在倒逼和挖掘慈善機構的公益潛質。也許3%的“摳門”標準讓慈善機構一時難以承受,但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慈善機構的長效運作,有利於激發更多的善心。

  

  但願“史上最苛刻的捐款”能夠喚醒政府部門更多的社會責任,能夠催逼出更多更具公信力的慈善機構。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