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錢還富於民的思路可資借鑒

時間:2011-03-04 15:44   來源:羊城晚報

  還富於民除了讓民眾抵消CPI的影響,讓人民直接分享發展成果以外,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政府的公共責任。當然,還富於民需要政府作出週到的制度安排。香港、澳門不論貧富、職業,吃“大鍋飯”的分紅方式或許不宜照搬,還富於民的思路有很多種。比如,減稅,就是其中一種,再比如,正在討論的提高個稅起徵點,實行綜合稅制改革,就能讓工薪階層直接受益

  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3月2日宣佈,將向每名成年市民派發6000元港幣,並將薪俸稅應納稅額度削減75%。曾俊華表示,他相信這個計劃可以覆蓋大部分市民,包括公務員、家庭主婦及已退休人士。針對一些未能夠受惠于這個計劃、但有特殊需要的市民,他會作出其他安排,額外預留一筆款項,提供足夠的資源,另作處理。他希望以上措施能夠藏富於民,並且可以響應市民的需要及訴求。

  雖然6000港幣並不足以應對香港居民所面臨的生活壓力。但是香港特區政府連續多年向市民派發紅利,藏富於民,做法值得肯定。不談香港分紅經驗在內地有多大的實施可能性。這種體恤民生、還富於民的思路值得借鑒。上海市政協委員刑普此前也提案建議,給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以抵消CPI高速增長的影響。儘管該提案最後沒有立案,但是引起了全國輿論的廣泛關注。

  我們看到,當前內地物價面臨較大的上漲壓力,有的普通民眾的生活水準不升反降。民眾對物價越來越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脆弱,香港向市民發錢的消息讓我們內地百姓心生羨慕與期待。

  當然,內地與香港情況不同,人口基數太大,像香港那樣派發紅利,恐怕還不太現實。中央財政一下子拿出大筆資金估計也有困難,而且在具體操作方面,也存在技術障礙,用什麼方式還富於民,具體補貼多少,還值得探討。但香港特區政府體恤民生,還富於民的做法值得借鑒。

  其實,在分紅方面,香港並不是開路先鋒。澳門多次不論男女老少全民分紅以利市民紓解通脹壓力。在國外更是不乏先例。美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全民退稅。在新加坡,政府從財政盈餘中拿出資金,直接向國民派發,讓國民分享國家財富增長的成果。已經形成了制度安排。

  在內地,2008年,廣東東莞財政拿出錢向19.92萬低收入者發放“紅包”(稱為“臨時生活補貼”),以減輕CPI上漲給市民造成的影響,受到了省委書記汪洋的肯定。

  在我們看來,還富於民除了讓民眾抵消CPI的影響,讓人民直接分享發展成果以外,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政府的公共責任。當然,還富於民需要政府作出週到的制度安排。香港、澳門不論貧富、職業,吃“大鍋飯”的分紅方式或許不宜照搬,還富於民的思路有很多種。比如,減稅,就是其中一種,給中小企業與困難企業減稅減負,提高這些企業競爭力,讓企業有錢給職工加薪,推動工資正常增長;再比如,正在討論的提高個稅起徵點,實行綜合稅制改革,就能讓工薪階層直接受益。

  除了精確制導關愛困難群眾以外,政府還應給城鎮職工、農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提供更多補貼與政策支援;完善公共服務項目,降低公共服務收費,讓民眾少掏腰包,完善對弱勢群體救助政策,補齊大病救助短板,增強百姓抵禦災害、疾病的能力。總之,只有以民為本,反哺民生,讓廣大民眾受益,才能詮釋公共財政的民生情懷。(劉凱玲)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