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社會發展必然要求

時間:2011-03-04 15:39   來源:京華時報

  調整的可持續性取決於政治安排與民意的契合,契合度越高,改革和調整的動力越足。而政治傾向於民生,不僅關乎民眾的財産福利水準和幸福感的提升,實際上也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終極意義的完整闡釋。

  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昨天下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在回顧去年工作時,賈慶林表示:民生問題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這一對於民生性質的三個層面的表述,既點出了民生是經濟和社會領域發展的重要考量指標,也表明重視並改善民生,將是今後政治生態的發展方向。實際上,這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因此,兩會所肩負的使命就更加重要,所要描繪的政策藍圖也更加長遠。在所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議題中,民生和社會管理無疑是今年、也是未來很長時間裏分量最重的課題。而繼續改進民生,進一步優化社會管理,其實就是極為龐大、複雜的經濟和社會總資源的良性分配和調整。

  這一調整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在於,在過去政策資源和經濟資源主要集中投放于增長的情況下,一方面,經濟增長的成績有目共睹,並使得多數人已經受益,但是,隨著“蛋糕”的做大,社會已遞進至財富積累階段,民生問題也由過去的能否滿足溫飽供應這一基本訴求,升級為財富能否持續積累。

  另一方面,現實情況是,在公共服務、社會總福利水準仍然處於較低標準,財富的可持續積累和公平分配面臨新的挑戰,由此部分地造成了貧富、機會的代際傳承,以及民生的發展速度跟不上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利益格局和價值取向趨向多元的今天,這些問題已非簡單的經濟問題,同時也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源頭。

  經濟和社會發展較為健康和較為持久的前提,是經濟增長一定不能是排他性增長而是包容性增長,政治價值取向一定不能是狹隘的政績取向而是民生取向。優化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管理方式的課題之所以提出,實際上要解決的就是這一問題。解答這一重大課題,不僅需要在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自我改進,更需要政治領域提供強大的政策和理論支援。這實際上要求的是政治內涵的深化和政策資源對於民生的全方位傾斜。

  今年兩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分配議題取代增長議題成為代表委員們的主要關注點,而在微觀政策層面,新一輪的改革也已胎動。比如,以提高個稅起徵點為切入口的財稅體制改革,準備加快推進的收入分配改革,對通脹的管理和貨幣政策的靈活運用,對教育、醫療、水煤氣電、交通等公共服務的強化,對社會福利保障水準的提升等等。宏觀來看,這些改革既是對民眾呼聲的響應,也是制度跟進的新開端。

  通過改革強化民生早已是社會共識,這實際上意味著利益和財富的再調整。調整的可持續性取決於政治安排與民意的契合。契合度越高,改革和調整的動力越足。而政治傾向於民生,不僅關乎民眾的財産福利水準和幸福感的提升,實際上也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終極意義的完整闡釋。 (徐立凡)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