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豪華導師陣容”何以遭網友嫉恨

時間:2011-03-01 15: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因為有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的簽名,最近一張民國時期的畢業證引發了網友的圍觀,並紛紛表達了羨慕、嫉妒、恨等複雜情緒。據查,畢業證的主人叫李鴻樾,“清華學校研究院”畢業,湖南瀏陽人,曾在長郡中學、瀏陽公學等校任教或任職,還是胡耀邦、楊勇等老革命家的恩師。(《揚子晚報》2月27日)

  這張史上最牛的畢業證現已被收藏家程陶庵收藏,不過,我真希望程先生能將其獻給4月1日就要開館的新國家博物館,或者將其奉還給清華大學,因為它實在太珍貴了。就因為它太珍貴,才引發網友的羨慕和嫉妒,但又為何會激發網友的憤恨呢?

  考之網友所恨,自然可歸因于生不逢時、良師難覓的因素,但更多地還是出於對當今大學學風不正、斯文掃地的痛恨。此張畢業證猶如一面鏡子,讓網友以古鑒今,初識了民國時期清華是如何辦研究院的,今人又是如何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的。

  從程陶庵先生發表在2月24日《光明日報》上的有關該畢業證的文章獲悉,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于1925年創立,至1929年夏停辦,共舉辦4期,前後四屆共招收72名研究生。除去在修業期間因各種原因未能畢業外,畢業生總數滿打滿算也只有60余人。因為清華國學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學術,造成專門人才為宗旨”,入學把關嚴,通過三道關,才能被錄取,況且又是名師嚴教。李鴻樾就是在王國維指導下,用一年時間,出色地完成了《古文字學》課題的研究,于1926年6月畢業。

  如今大學招收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知多少?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招生人數有必要逐年增加,問題是沒那麼多的導師。統計顯示,46%的博導同時指導的學生超過7名,最多的高達47名。調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與導師交流不到1次,甚至還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與導師交流過(《長江日報》2010年8月25日),研究生則更不用説了。這與李鴻樾能享受5位大師指導的待遇簡直有天壤之別。

  如李鴻樾這樣的學人報考清華研究院是衝著研究學術而去的,不然他也不會報考冷門的古文字研究,而今人多是衝著研究生、博士生的金字招牌去的,急功近利,所以導師(現已改稱老闆)即使不導,他們也沒意見,哪怕讓他們為導師打工也心甘情願。導師忙於賺錢,忙於爭取課題經費和職稱,自然也就無暇指導學生,教育品質下降也就不足為怪。

  當年的清華研究院實行的是“嚴進嚴出”政策,而今大學雖説奉行“嚴進寬出”政策,但進來之後而沒有畢業的,人數並不多。雖然研究生、博士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可水準卻沒有相應提升。調查顯示,50%的用人單位認為我國博士培養品質10年來整體上沒有進步,“甚至還有下降趨勢”。(王學進)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