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活熊取膽怎麼就是反對國家?

時間:2011-02-18 15: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正謀求在創業板上市的歸真堂藥業,日前遭遇了創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民間反對潮。以亞洲動物基金會為代表的動物保護人士從動物保護和藥品安全的角度,對歸真堂的主要原料提取方式活熊取膽提出嚴重質疑,要求證監部門阻止歸真堂上市。2月15日,歸真堂創辦人邱淑花公開回應稱:“反對我們就等於反對國家。”她認為,歸真堂養熊和活熊取膽生産熊膽粉均經有關部委批准,是合法企業。(2月16日《第一財經日報》)

    作為首家在上市過程中遭遇民間環保組織激烈抗議的國內企業,歸真堂此番公開回應,表面上是“義正辭嚴”“擲地有聲”,卻多少讓人有“底氣不足”故而上綱上線之感。可正如亞洲動物基金會人士所言,“並非所有合法的事都應該做”,尤其是在動物保護這樣的環保問題上,法律往往只會規定最低要求。因此,歸真堂僅僅用“合法”自我辯護,無疑有“避重就輕”、糊弄公眾之嫌。

    可是,歸真堂以及其他國內企業應該注意到,此次抗議事件已然昭示,隨著近年來環保NGO組織在國內的快速發展,企業的日常經營以及發展擴張戰略因民間公益環保訴求而遭遇阻力的可能性,將會越來越大。面對這類“環保門檻”,企業僅僅是糊弄應付,不僅不能真正平息抗議,在公眾日益注重企業社會形象的今天,反而有可能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構成致命的打擊。

    而要真正跨越“環保門檻”,國內企業首先需要做的是以正確的態度看待環保組織的訴求。國內企業不應將環保呼籲單純視為“找麻煩”,而對環保組織採取敵視態度。相反,企業應將“環保門檻”同時視為改進生産工藝、塑造公眾形象的良好契機,積極與環保組織和媒體展開對話,並適時向有關部門和環保組織申請環保技術支援和改進生産技術所需的資金補貼,因勢利導地實現企業技術升級。在這方面,美國知名企業3M公司在遭遇環保組織抗議後,積極回應公眾訴求,與數個環保基金會進行資金和技術合作,借此改進膠帶生産工藝的案例,便極具示範意義。

    其次,面對“環保門檻”,國內企業也應更多從科學角度而非政治角度為自身進行合理辯護,具體便是借助權威機構、尤其是獨立研究機構的鑒定報告澄清事實,消除公眾的誤解,必要時還可依此提高,用法律手段維護聲譽。如果企業合法合情合理,絕不應抱著“清者自清”的態度不聞不問,而應積極借助科學手段予以駁斥、自證清白。

    再次,國內企業還應未雨綢繆,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與環保組織的溝通與對話,即使聽取相關社會團體的意見和建議,以事前的主動改進取代事後的強制整改,從而最大化控制“環保門檻”帶來的經營風險,並借此樹立負責任的企業形象。事實上,在民間環保組織高度發達的國家,企業遭遇各式各樣的“環保門檻”早已是“家常便飯”。許多大型企業都與環保組織有直接的溝通管道和良好的對話機制。這一做法的最大意義便是,在幫助企業將“環保門檻”消減于無形的同時,也是公眾的知情權和環保訴求得到良好保障。

    相比于國外同行,剛剛走出甚至還未走出“低端勞動密集型”盈利模式的國內企業,在應對“環保門檻”方面,顯然還是“菜鳥新手”。因而,歸真堂事件對國內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及時的提醒——如何應對“環保門檻”,國內企業顯然需要更多的思考與借鑒。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