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看病猶如“春運”考驗政府擔當

時間:2011-02-15 14:14   來源:新華網

    據《京華時報》報道,看病似打仗、掛號如春運、輸液像是流水線……這是京城兩大兒科醫院看病的真實寫照。作為全國優質兒科資源較集中的兩家醫院,兒童醫院和兒研所的門診量已經超出預計承載能力的一倍多。多家醫院的兒科也均已過勞,處於超負荷運轉的狀態。兒童醫療正陷入尷尬苦境,無數家長心急如焚卻無醫可求。
  每到季節轉換、氣溫突變的時候,北京的兩家專業兒科醫院內就會出現堪比“春運”繁忙景象的擁擠場面。大人喊,小孩兒哭,等候多時卻不見得能挂上號。醫生、護士忙得抬不起頭來,不斷加號、不斷延長工作時間,忙起來雙休日都不休息,仍有看不完的病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景象?

  首先是北京的常住人口在這十年內迅速增長,看似森嚴的戶籍制度並未擋住人們留駐大城市的熱情和進度,而兒童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的兒童醫療資源的增長卻不明顯,在很多醫院內甚至出現了萎縮的現象。人口急劇增長,公共産品供不應求,“患兒多、醫生少”的反差事實上一直在加劇。

  其次,北京是全國人民的首都,北京集中了稀缺而優質的兒科專業醫療資源,全國範圍內患有疑難雜症、重症的兒童,往往都把北京的兩家兒科醫院作為最後的“救命稻草”。再苦不能苦孩子,有錢人自不必説,錢不多的人也會東拼西湊、砸鍋賣鐵籌錢進京,只為能從病魔手中奪回孩子的健康。兩家醫院的醫生和床位都是有限的,而前來求醫的病人卻近乎無限,本地患兒和外地患兒兩股人流會合之後,兩大兒科醫院必然人滿為患。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家長愛孩子心切,儘管只是感冒、發燒、鬧肚子等常見病,但放在孩子身上就成了天大的事,一刻也不敢耽擱,一點也不敢大意,都奔著最專業的兒科醫院去,恨不得讓所有的專家前來會診,這自然也會人為地加劇兩大兒科醫院的忙碌程度。其實很多成年人也有類似的“寧肯小病大看,不可大病小看”的心態,這才使得北京的三甲醫院內家家人山人海。

  無論是北京市的人口劇增之勢,還是病人過分尋求優質醫療資源的心態,都應該採取措施進行化解或引導,但從眼下的發展態勢來看,短期內並無改變可能。要想改善北京兒科醫院的過勞現象,還需從其他方面發力解決問題。説到底,整個衛生系統在兒科醫院建設上都有欠賬:專業兒科醫院的數量遠遠不足,綜合性醫院在“以藥養醫”的指導思想下,熱衷於營建利潤較高的科室,而對利薄又易引起醫患糾紛的兒科興趣不大。有業內人士曾這樣形容兒科的卑微地位:“如果將內外科等比作賣彩電冰箱的,那麼兒科就是賣針頭線腦的”。很多北京以外的病人不是不想在本地求醫,而是附近實在沒有像樣的兒童醫院。就北京範圍內來説,十年前的兒科資源尚能應對當時的常住人口數量,而現在即使沒有大量的外地病人,兒科資源也已遠遠不夠。

  兒童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讓兒童免於看病之憂是政府部門必須承擔起來的責任。既然總量不夠,就應該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興建新的兒童醫院。既然某些公立醫院已經被逐利思想主導,喪失了公益性的擔當,衛生部門就應該加大監督力度,引導甚至是“逼迫”他們拿出一部分資源為兒童服務。在這件事情上,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如果任由現在“僧多粥少”的現象繼續下去,那就是用今日的不作為戕害整個民族的明天。 (李星文)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