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非公經濟的勞動者漲工資

時間:2010-11-04 10:51   來源:京華時報

  收入分配改革已成為當前和十二五規劃時期最重要的一項任務之一。但問題在於,在目前勞動力市場被所有制和戶籍制度分割嚴重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全體民眾的收入水準提高,不僅在制定政策上要體現靈活,更是對政策執行能力的一大考驗。

  在我國,公有制經濟部門無論是在政策方面還是在市場競爭方面,都比非公經濟具有較大的相對優勢。在目前的體制下,大多數的公有經濟部門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內部人控制”現象,有著較強的工資和福利增長的動力。事實上,在一些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國企中,工資和福利超速增長的情況十分嚴重。換句話説,即使沒有收入增長政策方面的硬性規定,這些企業提高內部員工工資福利待遇的衝動本身就十分強烈。

  而非公經濟的情況就大不相同。非公經濟是勞動者就業的重要渠道,吸納的就業人數佔到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的80%以上。雖然已有數以億計的勞動者集中在非公經濟中就業,但他們的工資福利如何上漲卻並不是一件簡單和容易的事情。歸根結底,在非公經濟中,勞動者的報酬是由企業的經營效益所主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要想使非公經濟中的勞動者工資水準有所提高,必須為非公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可是,儘管早在2005年我國就出臺了建國以來首部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主題的“非公36條”,5年後又出臺了新“非公36條”,但非公經濟的弱勢地位並未根本改變。無論是在行業準入、融資方面,還是在政策環境、服務體系方面,非公經濟均存在諸多的“玻璃門”、“彈簧門”。

  不僅如此,大多數的非公企業效益不佳。以加工製造業為例,根據商務部的一項統計,目前很多中國出口商品的利潤率都不到2%。在如此微薄的利潤面前,許多非公企業不但缺乏給工人漲工資的動力和能力,還不得不依靠壓低工人工資或拖欠工資來擴大利潤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非公經濟部門和公有經濟部門的工資和福利待遇相差甚遠。事實上,提高非公經濟部門勞動者的收入水準,就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點之一。

  由此可見,要提高非公經濟部門勞動者的收入水準,改善他們的經營狀況才是治本之策。一方面必須努力營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採取多種辦法如大力減免稅收、提供優惠貸款等政策扶持措施,使非公經濟的發展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和更多的盈利渠道。同時通過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法律措施,保障非公經濟勞動者的基本權益。

  另一方面,非公企業僱主也應該深刻認識到,靠壓低工人工資並非是市場競爭的最佳選擇。效率工資理論就認為,勞動者的工資與效率緊密聯繫,低工資將導致低效率和勞資衝突,而提高員工工資和福利反而能取得勞動總成本最小、利潤最大的效果。

  最後值得提醒的是,提高非公經濟中勞動者的收入水準,切不可通過強制性的行政措施硬性規定企業的工資增長幅度,特別是不能將工資的強制性增長當作地方政績來炫耀。因為這種做法不但短視,更可能導致企業經營困難乃至企業倒閉、員工失業這樣適得其反的結局。(李長安)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